老兵阿三 作品

第18章 暗探

 於是他在茶攤前坐了下來。 

 誰知剛坐下,老者就低聲對他說:“古城牆上見。” 

 這聲音竟一點都不陌生。可見前次他的聲音偽裝過。 

 老者說完就起身走了。 

 羅宋不敢怠慢,立刻就尾隨而去。 

 登上古城牆,但見城牆外側煙波浩淼,連日的大雨使城外的那條瓦埠河成了汪洋澤國。 

 城外波濤洶湧,城內呢,卻祥和安靜,絲毫未受城外洪水的干擾。 

 曾經,柯巖給他們講述過壽縣的古城牆。 

 壽縣古城“金湯永固”的故事給羅宋他們印象最深。 

 坐落在Ah八公山下淮河和淝河岸邊的壽縣古城,因地處窪地,常遇水災。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特大洪災,就有一百多次。 

 但神奇的是,這座古城卻從無內澇之憂。 

 古城不被淹沒的秘密,除了其高大的城牆外,最重要的是,它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洪系統。 

 為避免內澇,當時的壽縣先民在城內四角開挖出四個內河的蓄水塘。 

 當雨天城裡積水過多時,水就會被引流到蓄水塘,經由涵洞排到城外。 

 同時,為解決城外洪水倒灌的問題,古城人還設計了月壩。 

 當城外的水位低於城內,涵洞的木塞子就會打開,水就排到了城外。 

 當城外洪水高於城內的水位,涵洞的木塞子就會封堵起來,防止洪水的倒灌。 

 就是靠著這樣一整套防洪系統,壽縣在天災面前一直金湯永固。 

 然而,建造這樣一座堅固宏偉的城,卻非易事。 

 北宋熙寧年間,為避戰火和水患,壽縣人決定在原有土城牆的基礎上,重新建造一道能夠永保子孫安寧的城牆。 

 想要築造一道牢固的城牆,僅有城磚遠遠不夠,還需要大量作為黏合劑的糯米汁和高黏度的內夯土才行。 

 但壽縣當地並不產糯米和黏土,是降低要求還是繼續堅持,古城人採取不二選擇。 

 沒有糯米,現在就開始種糯稻。夯土黏度不夠,那就利用水路從河南往這裡運黏土。 

 一船稻米一船土,春種秋收,舟船往復,工匠們從黑髮少年變成了白髮老人,窮盡一生,再將修築任務交給下一代。 

 就這樣過了150多年,歷經了八位皇帝,數十任州官,一道全長7147米,高9米,底寬22米,頂寬10米的牢固城牆終於落成。 

 古城人用150年建造了一座城,而後世子孫又用了800年去守護這座城。 

 每次洪水過後,當地的居民就會將它再次加固,精心維護。史料記載,明清時期的修繕就有29次之多。 

 羅宋知道,柯巖講的這個故事,便是五年前他隨老師蔡廷祥在古城考察古城牆的真實體驗。 

 那時他還是一個大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