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紅 作品

第19章 世子身體不好,你要多努力

 “不然呢?”李景隆翻了個白眼兒,“你不會真以為我是個草包吧?” 

 不然呢……李青乾笑道,“哪裡哪裡,老弟還是挺厲害的。” 

 李景隆沒好氣道,“行啦,我承認,論打仗我藍玉甩我十萬八千里,燕王、寧王我也是拍馬難及; 

 但好歹我也是在父親的薰陶中長大,領兵作戰什麼的,豈會一無所知?” 

 李青認真點頭,確實,李景隆不是帥才的料子,但也絕沒有史書上那般不堪。 

 畢竟史書上的李景隆,其草包程度,簡直就是個智障。 

 想到這兒,李青又想起了耿炳文,他記得史書記載的是,耿炳文之所以會敗,是因為他善守不善攻。 

 當時偏聽偏信,但當他來到大明,並經歷過戰場之後,李青才明白,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 

 將領的確有攻守之分,但並不是說守將就不會攻,事實上,兩軍對壘三分取決於戰術,七分取決於實力。 

 而且,戰場之上,大多都是陽謀,想以陰謀詭計取勝,除非雙方主帥能力相差太過懸殊。 

 耿炳文在戰火衝殺出來的老將,又怎麼輸給不足他一半兵力的朱棣。 

 朱棣確實厲害,但並不是天神下凡。 

 李青暗歎:或許歷史上的靖難之役,這些武將都多少放了水,只是因為我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過程。 

 再想想歷史上的李景隆,先是放水,後又開城,他似乎全明白了。 

 李景隆不是智障,更不是叛徒,從頭到尾他都是朱棣的人。 

 只是,最終朱棣享受光環,而李景隆得則成了‘戰神’。 

 李青吁了口氣,拍了拍李景隆的肩膀,嘆道:“委屈你了。” 

 …………………… 

 ———————————— 

 ps:我知道這麼寫,肯定會有讀者罵:永樂大帝怎麼會這麼弱? 

 可靖難之役,尤其是到了後期,就是文臣,武將在暗中較量,明實錄太宗實錄,國榷,都有跡可循,甚至已經寫明瞭,到了建文四年,建文為何讓齊泰、黃子澄等人去徵兵? 

 朝廷百萬大軍,還有城可守,短短几年就被朱棣殺光了? 

 其根本原因,就是軍隊向著朱棣,打仗都是在划水,只有平安、鐵鉉、盛庸等幾位將領,真心實意的為朱允炆做事。 

 舉個例子:《國榷》1:建文元年八月,燕庶人至真定,朱能率二十餘騎突入陷壑,燕庶人,率眾從之,南軍失亡九萬,戰馬兩萬餘匹。 

 2:建文四年,燕南下,兵部尚書齊泰調遼卒十萬,令其兵絕其後,軍潰散無,一致清南! 

 意思是:齊泰調遼兵十萬抄朱棣後路,結果,遼軍將領尋了個由頭,直接解散了大軍。 

 例子太多了,數不勝數。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靖難之役,幾乎沒有寫過朱棣多少人,都是寫南軍多少人。 

 最最詭異的是白溝河之戰……數次颳大風,每次都是向著朱棣,大風竟能把李景隆的帥旗旗杆刮斷。 

 若帶著辯論的眼光看明史,很多詭異之處,將會迎刃而解。 

 還有,為什麼軍隊不直接造反? 

 因為沒必要,明明有退路,誰贏都不算輸,幹嘛要造反? 

 靖難之後,武將之中,朱棣除了鐵鉉,甚至連平安盛庸都沒殺,他們是自殺,朱棣壓根就沒動武將。 

 若真是武將個個下死手,以朱棣的性格,掌握大權之後,會這麼寬容? 

 書不盡言,青紅不想糊弄讀者,青紅想輸出的是真正的大明,真正雄才偉略的永樂大帝,而不是無腦吹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