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唱情歌的大叔 作品

第297章 獎勵軍神

 唐軍把江陵圍得水洩不通。蕭銑見內外隔絕,外無援兵,城內又難以支持,走投無路,遂開門投降。李靖率軍進入城內,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這時,諸將都以為蕭銑將帥抗拒官軍,罪大惡極,建議籍沒其家財產,用以犒賞官軍將士。李靖立即出面勸止,說:“王者之師,應保持撫慰人民,討伐罪惡的節義。百姓已經受到戰事的驅逼,抵抗作戰難道是他們的願望。況且狗自然會對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為蕭銑戰死的人,死為其主,不能與叛逆者同等看待,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現在剛平定荊州、江陵,應當採取寬大的政策,來撫慰遠近的民心,投降了我們而還要沒收他們的家產,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義。只怕從此其他城鎮的敵將,拼死抵抗都堅守不降,

這不是好的決策。”李靖高瞻遠矚,寬宏大度,不貪財寶。他的做法頗得人心,由是江、漢紛紛望風歸降。蕭銑投降幾天之後,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蕭銑已經投降,唐朝寬大處理,也都放下兵器投降。

 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師,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即消滅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因其戰功卓著,李淵詔封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

 攻取江陵的戰鬥歷程,表現出了李靖傑出的軍事才幹,他進一步得到了李淵的倚重。戰事剛一結束,李淵即擢任為檢校荊州刺史,命他安撫嶺南諸州,並特許承製拜授……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李靖越過南嶺,到達桂州(今屬廣西),派人分道招撫,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嶺南豪酋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皆派遣子弟求見,表示歸順,李靖承製都授以官爵。於是連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戶六十餘萬。自此,“嶺南悉平”。李淵下詔勞勉,授任嶺南道安撫大使、檢校桂州總管……

 李靖以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遙遠,隋末大亂以來,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其所部兵馬從桂州出發南巡,所經之處,李靖親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於是“遠近悅服”,社會安定……

 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原投降唐朝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杜伏威、輔公祏二人不和,輔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際,竊據丹陽(今江蘇南京),舉兵反唐。李淵命李孝恭為帥,李靖為副帥,率李積等七總管東下討伐。輔公祏派大將馮惠亮率三萬水師駐守當塗(今安徽當塗),陳正道率二萬步騎駐守青林,從梁山用鐵索橫亙長江,以阻斷水路。並築造建月城,綿延十餘里,以為犄角之勢。李孝恭召集諸將議軍事,諸將都說:“馮惠亮、陳正通都掌握了強大的兵力,是想守險不戰,因此構城築壘而固守,倉猝之間是不能攻取的。不如直指丹陽,掩襲輔公祏的巢穴,丹陽一旦攻破,馮惠亮等人自然不戰而降。”李孝恭想採納諸將的意見……

 李靖透闢地分析了敵方形勢,認為“輔公祏的精銳兵力,雖然集中在水、陸二軍,然而他自己統帥的軍隊,也都是驍勇的士卒。馮惠亮等駐守的城柵尚且不能攻取,輔公祏已經固守的石頭城,難道是可以輕易攻取的嗎?如果我軍直奔丹陽,旬月之間都不能攻下而滯留在那裡,前面的輔公祏沒有平定,後邊的馮惠亮也是一大隱患,這樣我們就會腹背受敵,恐怕不是萬全之計。馮惠亮、陳正通都是身經百戰的賊將,決不會害怕野戰,只因為輔公祏立下計謀,命令他們持重防守,只想不出戰拖延時間使我軍疲勞。現在如果我們進攻馮惠亮、陳正通的城柵,就可以打他個出其不意,消滅敵賊的機會,只在此一舉。”

 李孝恭贊同李靖的意見。李靖於是率黃君漢等將先攻打馮惠亮,苦戰將其擊破,叛軍被殺傷和溺死者萬餘人,馮惠亮敗走。李靖率輕兵先至丹陽,輔公祏大懼,派遣將領左遊仙領兵守會稽作為援助,輔公祏擁兵東走,去往遊仙,到了吳郡,輔公祏、馮惠亮、陳正通相次被擒獲,江南悉平。李淵設立東南道行臺,為了嘉獎李靖的軍功,賜物千段,並賜奴婢一百口,良馬一百匹,授任他為行臺兵部尚書。行臺被撤銷後,又任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淵十分欽佩李靖的軍事才幹,極口讚歎說:“李靖乃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病,古時的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江南屢遭兵禍,民生凋敝,李靖鎮撫有方,使一方安定。

 江南的局勢安定以後,北方的形勢又一時緊張起來。隋末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在平定江南中功勳卓著的李靖又被調到北方,以反擊突厥……

 武德八年(625年)八月,突厥頡利可汗率十餘萬人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李淵馬上命李靖為行軍總管,統率一萬多江淮兵駐守太谷,與幷州總管任瑰等迎擊突厥。由於突厥來勢兇猛,諸軍迎戰多失利,任瑰全軍覆沒,唯李靖軍得以保全。不久後,李靖“權檢校安州大都督”。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剛剛登基,即唐太宗。頡利便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機,率十幾萬精銳騎兵再次進犯涇州(今甘肅涇川西北),並長驅直入,兵臨渭水便橋之北。李靖被調為靈州道行軍總管,以抗擊東突厥。頡利不斷派精騎挑戰,還派其心腹執失思力入朝,以觀察虛實。當時徵調的諸州軍馬尚未趕到,長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過幾萬人,形勢十分危急。在此種情況下,李世民冒險親臨渭水橋,與頡利結盟,突厥才退兵。在此期間,李靖曾疾馳至豳州,企圖邀擊突厥,但因渭水盟誓達成而作罷。事後,李世民擢任李靖為刑部尚書兼行太子左衛率,賜實封食邑四百戶。貞觀二年(628年),以刑部尚書兼檢校中書令,次年(629年)轉任兵部尚書。

 此後不久,東突

厥國內發生了變亂,所屬薛延陀、回紇、拔野古諸部相繼叛離,又恰遇暴風雪,羊馬死亡甚多,因而發生了饑荒,族人紛紛離散。

 貞觀三年(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又任命幷州都督李積、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朔風凜冽,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出發,向惡陽嶺挺進。頡利沒有想到唐軍會突如其來,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他們判定:如果唐兵不傾國而來,李靖決不會孤軍深入,於是“一日數驚”。李靖探知這一消息,密令間諜離間頡利心腹,使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隋蕭皇后,頡利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李靖因軍功進封代國公,增加食邑三千戶,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等。

 李世民高興地對大臣說:“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後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勳,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李靖勝利進軍的同時,李積也率軍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奮力衝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頡利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幾萬人馬。頡利可汗處於山窮水盡的境地,他派執失思力入朝請罪,請求舉國歸附唐朝,並表示願意入朝。其實,他內心尚猶豫未決,意欲贏得時間,以苟延殘喘,俟草青馬肥之時,逃到大漠以北,以捲土重來。

 李世民再任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軍迎接頡利。同年二月,又派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去撫慰頡利,李靖揣摩到李世民這樣做的真實意圖。前來會合的李積也和李靖商議說:“頡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上他們了。如今下詔派唐儉到那裡去,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我們隨後去襲擊,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李靖聞言大喜,握著手腕高興地說:“您的這番話,就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啊。”他又對張公謹說:“使者到了頡利那裡,突厥必定會放鬆戒備。我們就乘此良機,選拔精騎一萬,攜帶二十天的軍糧,帶兵從白道襲擊突厥。”張公謹說:“陛下已經下詔准許頡利可汗歸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裡,恐怕不宜去討伐進擊。”李靖說:“這正是用兵的良機,時機不可錯過,這就是韓信能消滅齊國的道理。像唐儉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測,又有什麼可惜的呢。”於是一起定計。李靖率兵連夜出發,李積領軍跟進。

 李靖率軍進至陰山,遇到突厥斥候千餘帳,一戰而全部俘獲,命與唐軍同行。這時,頡利見到唐儉等人,放鬆了戒備。唐軍前鋒蘇定方率領的兩百餘騎又乘著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帳七里遠的地方才被發覺。頡利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只(頭),並擒獲頡利之子疊羅施,殺死隋義成公主。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想北過大漠,投奔沙缽羅設阿史那蘇尼失,在磧口被李積阻攔,不能北逃,其首領大多投降。不久,頡利被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擒獲,並送到京師。東突厥從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