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大冬瓜 作品

第23章 收穫8個人才

 朱迪銳和其他幾人,已經確定了60多個貧民小區。

 貧民小區和普通小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普通小區每個房子的面積,普遍在50平米以上。

 但貧民小區,香江貧民窟的房子叫籠屋,被俗稱“床屋”。

 分佈在深水埗等舊樓,居民一般是新移民或者年長者,是一群老弱貧苦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在罐頭似的“貧民窟”裡,一張張床位被鐵絲網團團圍住,猶如一個個籠子,“籠子”裡邊除了床具外,還有各種生活用品。這些住在“籠子”裡的人被形象地稱為“籠民”。

 當然這已經是最底層的了,比這稍微好一些的是面積很小的住宅。

 一間房子也就十幾平米左右,除了床以及一些生活用具外,就剩一個廁所了。

 這種小公寓,已經算得上是脫離底層。像之前介紹的那種“籠屋”,一層就一個廁所。

 一層樓幾百個人就依靠著這一個廁所,洗澡或上廁所。

 就算朱迪銳早就清楚香港的住房緊張,但也沒想到會緊張到這個地步。“籠屋”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朱迪銳幾人對這個社會的幻想。

 以前他們接觸的都是資本主義的燈紅酒綠,卻忽略了其下的黑暗。

 朱迪銳瞭解到這些情況後,先是悲哀了一陣後,然後拿出了相機對著這裡拍了起來。

 這樣日後宣傳獻愛心的時候,有了照片更加讓別人信任。相信這些上流人士看見這些照片後,會有更多的人捐獻衣服。

 當然拍了這些照片後,朱迪銳也給了這些人家一些錢財。

 時間緩緩流逝,又過去一個月的時間。

 到了現在,朱迪銳這邊儲存的衣服,已經到了80多萬件。

 如果再不將這些衣服賣掉,朱迪銳也沒有錢了。

 這三個月的時間,除了買車時花了30萬,以及租工廠時,一次性就給了一年的租金3萬塊。

 然後就是給這80多人發工資,沒錯,80多人。

 到了第1個月結束的時候,這捐獻衣服已經走上了正軌。需要的人手也越來越多。

 所以朱迪銳就又招募了10個洗衣服的婦女,以及20個能說會道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