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3





劉徹同樣冷著臉陷入沉思,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前面又提到避秦時戰亂,漢承秦來,魏晉並舉,這個陶淵明又是東晉詩人,那就是說漢以後是魏晉,但前面不是說東漢末年分三國麼?三國哪裡有魏?




他腦中千頭萬緒,殿中眾人覷著他的臉色也不敢說話。一旁的衛青幾經尋思,突然開口道:“陛下,先時楚姑娘曾提到東漢。”




“嗯,怎麼?”他眼神動也沒動地應聲。




衛青拱手:“陛下可還記得,東周。”




劉徹豁然抬眼。




史書記載,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但周失齊鹿,天下共逐,他們習慣將目光放在諸侯征伐之上,常常會忘記當時還有一個周天子。




“你的意思是,我們可能是西漢?”他沉聲開口,忽然一甩袍袖,“不可能,異族何敢望我大漢?”




後世之人既稱他為武帝,那就證明他必然是打退了匈奴。依他稟性,打退不夠,他還要將他們打殘、打服,這樣的殘兵敗將,怎麼可能攻破長安,傷他國本?!




“可能不是異族,”衛青謹慎道,“陛下,秦鑑不遠。”




秦末為何會大亂,無外乎暴/政、動亂,天下豪傑揭竿而起。




劉徹也反應了過來,衛青並不是要強調犬戎攻破鎬京,而是前代已有東西兩分之朝代,水鏡曾說東漢,那麼合理推斷,前面便有一個西漢。




大漢為何會經歷這般動亂,以至一朝兩分?君臣二人對視一眼,內心俱是沉重。




水鏡啊水鏡,你怎麼就是不說清楚一點?




楚棠自然是聽不到他們內心的呼喚,她有自己的節奏。




【陶淵明歸田之後,迴歸自我,創作靈感大爆發,寫了很多詩文抒發田園之樂,這篇《桃花源記》就可以和課文互相參看。文中所寫的桃源之景,不正像這幾句詩裡描繪的畫面嗎?




他隨性寫來,好像素描寫生似的,繞宅周圍有十幾畝地,還有八/九間草屋,屋後種榆柳,屋前桃李栽,隱隱可以看到小村落,炊煙迷濛,雞犬相聞,和官場的熙熙攘攘蠅營狗苟截然不同,他便在這裡,得以保存自己的本真。




大家要特別注意一下這裡的寫作手法,以平淡之筆描繪景物,這就叫作白描。陶淵明很喜歡用這種手法,後面我們學到李清照的作品也會提,她也很喜歡用白描。】




還是妙齡少女的李清照正在院中聽水鏡講詩,她素喜詩書,也有評點之才,水鏡所講的內容她實在喜歡極了,連鞦韆也不願意蕩了,也無心去找平素交好的小姐妹玩耍,日日便是盼著水鏡的出現。




她知道這些詩作都是先賢篇章流傳後世,千古留名,這是莫大的榮耀,結果水鏡剛剛是提到她了麼?




李清照錯愕又驚喜,秀美的臉蛋染上紅粉,自己以後會這麼厲害嗎?




【大家初看陶淵明的詩會覺得很平淡,這不是大白話嗎?有手就行。但其實他的構思安排是很精妙的,我們仔細賞析一下。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這是一個簡筆勾勒,可以看出主人公生活得很簡樸。】




顏延之環顧四周蕭然破敗的樣子一點頭:確實挺簡樸的。




其實說簡樸也是好聽了,簡直是家徒四壁。




【但是簡樸得又很有情調,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在午後,桃花李花競相盛放在堂前。草屋簡樸,榆柳蒼翠,桃穠李豔,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這幾句描寫就像一個特寫的近鏡頭,一下子就把隱居的情趣寫出來了,風景好,心情自然好了一半。】




為了使課件不那麼單調,楚棠特意配了許多圖,這些都是她在各個網站下載的,還有出去旅遊的一些實拍,此時放在課件上,呈現在眾人眼前的便是一幅詩中好景。




王維看著水鏡裡的畫面暗自點頭,隱居之地自然是要清幽素淨又有野趣得好,但這草屋怕是有些不安全,如果我他日隱居,需得再謹慎些。他在心裡思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