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老魚 作品

第六百五十二章 教育改革

沒等楊士奇開口,一旁的戶部侍郎張尚就站出來道,他以前是英國公府的管事,因精通理財而破格提拔,現在已經是戶部的二把手,日後很可能會接任尚書之職。

“稅收本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你們戶部收那麼多稅,花不完並不是件好事!”

朱瞻壑卻笑著反駁道。

大漢並不缺錢,主要是有兩點,第一是大明開海之後,海貿興盛,也帶動了大漢這邊的稅收,每年光是海貿和商稅,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另外大漢可不是光有漢人,除了幾十萬漢人外,還有幾千萬土人,這些土人同樣也要交稅,但大漢在土人身上花的錢卻很少。

換句話說,漢人做為特權階層,其實是被土人供養的,相當於幾十上百個土人養一個漢人,因此朱瞻壑才敢在這個時代搞大規模的教育。

至於土人,從一開始就被排除在這個教育計劃之外。

“太子,錢的問題先不說,如果大規模建造公學,一個先生頂多帶二三十個學生,現在孩子那麼多,咱們也根本找不到這麼多先生啊!”

楊士奇一針見血,直接指出公學不可行的原因。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但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一方面,可以派人回大明悄悄招募,要求不高,只要讀過幾年正經的私塾即可,另一方面,我打算對公學的教學方式做一些改變,從而讓一個先生能帶更多的學生。”朱瞻壑耐心的解釋道。

“這不太可能吧,我也讀過多年的私塾,一個先生最多隻能帶二三十個孩子,再多就照顧不過來了。”

鄭禮聽到朱瞻壑的話,卻有些不敢相信的問道。

私塾的先生雖然招收多個學生,但其實這些學生受到的教育都是一對一,每個學生學習的進度不同,先生也會針對他佈置不同的課業。

比如剛進私塾的學生,可能才開始學習寫字,而另外一些學生,可能已經開始背《尚書》了,但這些學生都會在同一個教室上課,這種教學方式在朱瞻壑看來,效率實在太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