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一百五十四章 再問中都事由尋


  中午的時候太子府沒離開的人吃到了竹蓀燉雞,村子慶祝一下,竹蓀大豐收。

  此時一天比一天熱,還未到小暑呢!即未入伏天,等著入伏……

  所以大家搭起來棚子,不進大食堂,食堂裡面悶,外面是曬,有個棚子就好多了。

  燉雞的主食用烙餅,基本上不放油,直接烙,發麵的餅。

  燉雞裡面有點大棗、枸杞、豆腐,沒有山藥和荸薺,季節不對。

  其實山藥有,藥鋪用,放在陰涼處,用冰局部降溫,關鍵是山藥的斷開的地方要抹灰和硫磺燻。

  這個不是為了平時吃,關鍵時刻治病的,隨著保存期增加就隨時扔掉壞的。

  等堅持到再過半個月,就有新鮮的山藥出現,不過很少,還是藥用,直到天冷時,才有大量山藥上市。

  過來建大棚的人已經不在驚訝下丘村的飯菜了,他們只需要吃好,然後努力工作即可。

  即便如此,他們見到竹蓀的時候依舊愣一下,根本不是自己應該吃的東西。

  ……

  同樣吃到竹蓀的朱元璋沒覺得自己不應該吃,他盯著新鮮的竹蓀看。

  今天來不及了,朱標把兩籃竹蓀直接拎到坤寧宮,馬皇后給做了一點。

  朱元璋在數,看有多少個,宮女太監拿來布鋪開,竹蓀放在上面。

  “五百四十個,妹子你做了多少?”朱元璋數完,問馬皇后。

  “十個,你和標兒一人三個,我與太子妃一人吃兩個,正好燉著雞,放裡面了。”馬皇后回答。

  朱元璋鼻子一酸:“妹子你何苦呢?放,多放,再燉一會兒,下丘村種的,看看大小,差不多。”

  朱標更直接,摟起一堆就給孃親。

  “用不了這麼多,我再拿六個,一人四個。”馬皇后挑出來六個,太子妃幫忙。

  就是說二十斤鮮的竹蓀五百五十頭,比起朱聞天時候更高產的差,人家用的東西好,一畝地能出一百二十多斤幹竹蓀。

  乾的一斤竹蓀一百八十多個,新鮮的呢!差不多十八九個一斤。

  換到明朝的斤,應該有二十三四個,二十斤四百七十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