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白 作品

第二九一章 父皇,我就問問朱祁鎮的事,你咋就變成這樣了??


奉天殿內,隨著朱元璋一句話說出,一下子就將滿朝文武,都給聽懵了。

 
在此之前,他們很多人都是各種的猜想,太祖高皇帝把他們召集起來,還說有事情要頒佈,到底頒佈的是什麼大事。

 
可不論怎麼想,都沒有想到,他所要頒佈的大事,竟然是要把他的祖訓給廢除!

 
話說,這祖訓不是太祖高皇帝,非常得意的東西嗎?

 
為了編寫祖訓,他可謂是絞盡腦汁,洪武二年開始動筆,一直到洪武六年才最終定稿。

 
歷經四年。

 
後面更是兩次修改,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算徹底定下。

 
這怎麼現在……說廢就廢了?!

 
他真能捨得?

 
這不是在做夢吧?

 
朱元璋將眾人的反應收入眼中,對此並不意外。

 
他停頓了一下開口道:“準確的來說,也並非是把咱的祖訓給廢掉了。

 
而是將祖訓裡的不少東西給廢了。

 
比如不徵之國。”

 
朱元璋當初,從韓成這裡聽說了後世之人,把他的祖訓給鑽成了篩子。

 
他留下的祖訓,不僅僅沒有束縛住那些官員,鄉紳,相反還變相的,成為了那些官員們手中的工具。

 
被各種想方設法的鑽空子,歪曲理解自己的祖訓。

 
把自己的祖訓,當成對付大明後世皇帝的工具來用。

 
朱元璋是真氣。

 
並不止一次的升起過,要把他的祖訓給徹底的廢掉的念頭。

 
但是經過一番仔細的思索後,朱元璋最終還是把這個念頭給按了下來。

 
覺得不能如此做。

 
雖然從長久來看,祖訓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

 
但是,卻也能將一些東西給弄成定製,用來穩定大明。

 
做大明長久安穩的基石。

 
就比如,在大明原有的歷史之上,他的祖訓有很多地方,都被鑽成了篩子。

 
可是有些方面,卻沒人能動搖。

 
最多不過是在他定下的祖訓上,進行一些發揮。

 
心平氣和的去看待這事情,他覺得他的祖訓,確實在後面引發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給大明,以及不少的君王,都帶來了很大的束縛。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同樣給大明帶來了不少的好處,讓大明變得安穩。

 
既然這樣,那他就把那些對於大明,大大不利的地方給修改掉。

 
再補充上一些,對大明以及大明後世有利的祖訓進去,形成新的祖訓也就是了。

 
不能因為祖訓有一部分的問題,就將其全盤給否定掉。

 
在冷靜下來,並進行了一番思索後的朱元璋看來,這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大明!

 
周邊小國,多為我華夏之藩屬。

 
有一些藩屬國挺老實,但有一些藩屬國,卻一直暗地裡搞小動作,認不清他們的地位。

 
妄想挑戰天威!

 
越是不打,他們就越是不將我泱泱大明放在眼中!

 
只有仁德,不宣諸於武力,根本不能讓他們感受到我大明之強盛。

 
不能讓他們跪服!

 
所以,該打就要打!

 
蠻夷畏威而不懷德。

 
只有仁德,沒有武力,不去征討他們,他們就越發蹬鼻子上臉。

 
比如這倭奴就是如此。

 
今後,該打就要打!”

 
聽到朱元璋這話,朝中眾人這才心頭一動,變得恍然大悟起來。

 
就說嘛!太祖高皇帝怎麼可能,會將他所制定出來的祖訓給廢除?

 
原來是隻廢除其中的一部分。

 
對於朱元璋會在這個時候,說出廢除不徵之國的事情,並說出這樣的一番殺氣騰騰的話來。

 
有的人感到很感到很意外,很擔憂,也有的人覺得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那些武將們,更是一個個興奮不已,暗中摩拳擦掌。

 
覺得今後有他們的用武之地了。

 
就該如此做!

 
周圍的那些蠻夷之國,不懂禮數,需要大明的兵將教他們該怎麼做人才好。

 
但也有一些人心中憂慮,怕大明從此開啟了好戰之先河。

 
國雖大,好戰必亡!

 
當初太祖高皇帝,列出那些不徵之國來,也是覺得那些地方過於偏遠,而且過於雞肋。

 
打他們會花費諸多的銀錢,動用很多兵馬,很容易把大明拖入到戰爭的泥潭裡。

 
打輸了丟臉,打贏了又沒有什麼太好的收益。

 
擔心會因此而拖垮大明。

 
這在不少人看來,是一個非常好的抉擇。

 
可哪能想到,重新回來的太祖高皇帝,竟彷彿突然性情大變。

 
做出了這樣的安排來。

 
實在是糊塗啊!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有些人心中不滿,覺得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卻也不敢出聲反對。

 
生怕太祖高皇帝會在此時動手,將他們給砍了。

 
朱元璋見到自己將這事說出來後沒有人反對,略顯遺憾。

 
他還想著有人跳出來激烈反對一番,然後他將之給砍了,好用來祭旗呢!

 
結果這些人,竟然沒有一個人和自己爭辯。

 
也沒有人說什麼,國雖大好戰必亡……

 
停頓了一會兒,確認確實沒有人反對後,朱元璋便又一次開口道:“除此之外,咱還要廢除海禁!

 
從今日起就要開海!

 
將重新設立市舶司,鼓勵人出海進行貿易。

 
當然,是要在官方允許的情況下。

 
要杜絕走私,嚴厲打擊走私,打擊走私之人和海外海寇勾結,殘害我大明百姓!

 
不僅這樣,咱還要將這一條給寫進祖訓之中!

 
讓今後子孫,都不許再固步自封,閉關鎖國!

 
要讓後世之子孫牢記世界之大,讓他們目光變得長遠開闊。

 
不能只把目光放於大明之內,也要投注於大明之外。

 
要從海外那眾多的地方獲得財富。

 
任何時候,都不許狂妄自大,自視甚高!

 
覺得大明為天朝上國,覺得大明的物產就足夠豐富,不需從外面那些地方來獲取!

 
遇見好東西,就要給吸收過來,變成我大明的。

 
要組建海軍,要征服世界!”

 
“第三,則是從今之後,大明的藩王,封於海外遠離大明之處。

 
不許給任何藩王,分封我大明已控制住的疆域!

 
若是有些藩王,不願到海外去分封建國,那麼便只能當一閒散王爺,沒有封地,要交還三護衛。

 
藩王應帶著其三護衛,還有一些朝廷所支持的兵馬糧草,到海外去開拓,去傳播華夏之文明。

 
去親手建立屬於他們真正的封國!

 
當然,這些封國,依舊屬於我大明,其開拓出來的土地,也屬於我大明。

 
但是藩王在其所建立的封國內,卻擁有較高的自主權力……”

 
藩王外封之事,按照朱元璋原本的設想,那自然是把所有的藩王,都給一股腦的都封到外面去。

 
國內一個不留。

 
但經過他的一番思索之後,卻最終沒這麼做。

 
覺得這樣,太過於一刀切了。

 
並不是所有的藩王,都適合丟到海外去分封建國。

 
有的藩王天生有衝勁兒,一身才能,留在國內當一個太平王爺,肯定是太屈才了。

 
比如洪武朝的自己那幾個很能打的兒子。

 
比如這個時候的朱高煦。

 
天生就適合把他們丟到外面,讓他們去拼搏。

 
可有的人並不適合,比如一直醉心醫學,並且已經在醫學上面,做出了不少成就的自己家老五。

 
這樣的人,將他丟到外面去,讓其去分封建國,對他而言是一件很殘忍的事。

 
對於大明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所以經過仔細的衡量之後,朱元璋有了解決的辦法。

 
那就是選擇到海外去分封建國的人,可以擁有王府三護衛,還有大明其餘一些物資上的支持。

 
那些不願意到外面去的藩王,則只有藩王名頭,沒有封地,也沒有王府三護衛。

 
等於說是沒有軍權,沒有封地,只能做一個閒散王爺。

 
這樣的話,對於那些敢於邁出去,帶人打生打死去開疆拓土,傳播華夏文明的藩王而言才公平。

 
不然,只留在大明之內,便可享受到封地,三護衛等待遇,那勢必會有不少人不願意出去。

 
朱元璋這接連三條說出,起到的效果,宛若石破天驚一樣!

 
原本朱元璋來到建文朝後,就立刻動手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舉措。

 
就讓很多人都知道,要變天了!

 
可是現在,聽到了朱元璋所說的這樣的一番話後,他們才發現,他們之前所想的還遠遠不夠。

 
太祖高皇帝所想要做的,要遠超他們的想象!

 
他所進行的變革是真大!

 
朱元璋說完之後,便又豎起了一根手指頭。

 
沒有再給這些人多想的時間,也沒有給他們留討論的時間。

 
今天,他把建文朝的文武朝臣召集在這裡,只是向他們宣佈這些事,並不是在這些事情上徵求他們的意見。

 
“第四,不許再將各種機巧,各種技術,給說成奇淫巧技!

 
不許再打壓工匠們,不許打壓各種技術發明!

 
大明從今之後,不僅要注重文化的發展,同樣也要重視技術之發展!之改革!

 
尤其是火器的發展,更是重中之重!

 
火器才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