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白 作品

第二四三章 還把骨灰給揚了!(求月票)

 
這件事,我看非伯宗你莫屬。

 
伯宗你就是書香門第出身,又是我大明第一狀元。

 
才學兼備,家學淵源。

 
各方面的造詣有目共睹。

 
同時又為東宮侍講,連如今的太子殿下,你都曾教導過一二。

 
現在伯宗再去教導太子殿下的兒子,乃是順理成章,合情合理。

 
這種事一旦做成,今後不光我儒教,將會度過這次危機,伯宗也定然青史留名,成為帝師。

 
是我儒教的大功臣。

 
天下的讀書人,不會忘記伯宗你的功勞!

 
伯宗,事關我儒教之存亡,此時你可不能有絲毫的猶豫。”

 
呂本的這一番話,說的是情真意切。

 
不提個人訴求,而是說起了儒家的存亡。

 
吳伯宗為狀元,家學淵源,那自然也是正牌的讀書人。

 
如今的皇帝朱元璋,不親近文人,是許多人都為之痛苦之事。

 
許許多多的讀書人,還有文臣,都懷念儒教大興的年代。

 
想要找到一個尊重他們讀書人的皇帝,更想要維護儒家的正統。

 
畢竟只有儒教大興,維持正統地位,他們這些讀書人,才能擁有更高的地位,日子將會變得好過。

 
而呂本所說的,成為大明第三代皇帝的帝師,對於他而言也是一件極大的誘惑。

 
他知道,自己若是教導了朱允熥,而朱允熥今後真的成為了皇帝,作為帝師的自己地位肯定超然!

 
甚至於還能憑藉著這個身份,施加對於第三代皇帝的影響力。

 
用來完成自己的抱負。

 
“不行,我沒有這個能力。”

 
吳伯宗搖頭拒絕。

 
呂本道:“不,你有這個能力。

 
不論是論資歷,還是論能力,都非你莫屬。

 
這件事,事關儒教存亡,會有很多人一起出力。

 
伯宗你來教導合情合理,我們才會放心……”

 
……

 
一個時辰之後,呂本從吳伯宗這裡離去。

 
吳伯宗親自把他送到門口。

 
返回的路上,呂本的臉上帶著笑意。

 
經過這一番的訴說,吳伯宗還是難以拒絕這個天大的誘惑。

 
答應要試一試。

 
當然,吳伯宗的理由,是為了儒教之興亡。

 
不是他今後想要成為帝師。

 
呂本也連連點頭,表示他明白。

 
全是為了儒教興亡,和別的無關。

 
可呂本在遠離吳伯宗之後,臉上的笑意,卻變得有些詭異起來。

 
因為只有他知道,不論是韓成還是朱允熥,都用不了太長時間,就會得天花而死!

 
吳伯宗不管能不能教導朱允熥,都沒有什麼太大關係。

 
可他還是在努力忽悠,讓吳伯宗為這件事情而努力。

 
他自己也會聯合更多的人,一起去做這件事兒。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為了更完美的,把自己從之後將會發生的、朱允熥以及韓成之死,所帶來的巨大風波當中,給摘的乾乾淨淨。

 
讓人懷疑不到自己的頭上來。

 
畢竟自己在這段時間裡,可是一直和人一起,謀劃著給朱允熥換老師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又怎麼可能會對朱允熥下毒手?

 
怎麼可能會希望朱允熥死?

 
另外一方面,則是他想要通過這件事情,把如今朝堂的水攪得更渾。

 
把朱元璋等人更多的注意力,給吸引到朝堂之上。

 
這樣的話,更加有利於接下來他這邊,和自己女兒相互配合著,利用天花把朱允熥還有那韓成,都給解決。

 
這些才是呂本的真正目標!

 
而呂本離開之後,吳伯宗卻是帶著一些興奮,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越想,越覺得呂本所說的事情,是真的很可以!

 
同時也為呂本的深明大義,而不斷感慨著。

 
呂本真夠可以的,一心為了儒教之興亡,連他的外孫能不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都沒有那麼上心。

 
這可當真是一個,令人敬佩的長者!

 
呂本在離開吳伯宗這裡之後,想了想,又做出了一些安排。

 
既然要做戲,那自然要儘可能的把戲做全套,爭取更多的人,一起為此事努力才行……

 
而這個時候,坤寧宮中,韓成和朱元璋之間的談話也在繼續。

 
“岳父大人,我所說的補充辦法,就是教育。”

 
此時韓成已經將碗裡最後的一口飯,給徹底把吃完。

 
放下碗筷,望著朱元璋說道。

 
教育?

 
韓成這話說出來之後,不論是朱元璋還是馬皇后,都不由微微愣了一下。

 
很顯然是沒有想到,韓成所說的補充,竟然是這個。

 
“教育是重中之重。

 
岳父大人之前不還說,科舉所選拔出來的這些官員,之前只學四書五經,全是為了應付考試。

 
對於的治國理政這些,懂的倒是不多。

 
所以選拔出來的官員,大多華而不實。

 
岳父大人覺得他們,非常不好用嗎?

 
真的說起來,讓那些通過科舉出來的孔孟門徒,先去做胥吏進行歷練,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這真正的根本,不在那上面,而在於教育上。

 
既然這些選拔出來的人不好用,最為重要的原因,是當初沒有學過相關的知識。

 
那為什麼不在開始學習之時,就傳授他們這些呢?

 
把這些相關的知識教給他們,今後再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用起來豈不是要順手的太多?

 
朱元璋聞言點頭:“你這樣說倒是不錯。

 
不過也不能說,沒有教這些東西。

 
比如咱弄的國子學裡,就有教授算學,還有治理河道之類的科目。

 
要不然為什麼國子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用起來好用呢?

 
你說的這些,咱之前已經是想到了!

 
在這上面,咱爺兒倆,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朱元璋說這話時,面上忍不住的露出了一抹的笑意,帶著一些洋洋得意。

 
言語之中,也不自覺的就用起了‘爺兒倆’這樣的詞兒。

 
一看便是不知不覺間,已經把韓成當成了自己的子侄。

 
要知道,一般而言,朱元璋可是隻會對朱標用上‘爺兒倆’這個詞兒。

 
其餘的,就連燕王朱棣,晉王朱棡,也很少被他如此稱呼。

 
可現在,韓成卻得到了朱元璋的這種稱謂。

 
若是被別人知道,還不知道會羨慕成什麼樣子!

 
韓成道:“岳父大人高瞻遠矚,這安排自然是極好的。

 
只是……國子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終究不是一個長久之策。

 
這需要和科舉相結合才行。”

 
“和科舉相互結合?”

 
朱元璋唸叨了一句,聲音帶來一些遲疑。

 
“對,就是和科舉相互結合。

 
不和科舉相互結合,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的話,那麼哪怕是學校裡會教授這些內容。

 
那這些學生們,也不會把太多的精力,給放到這些科目的學習上。

 
只會主攻四書五經。

 
畢竟,那才是能讓他們高升的門路。

 
為什麼這麼多人,熱衷於學習四書五經?

 
就是因為將之學的好了,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從而獲得官身,實現人生騰飛。

 
學其餘的,都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進行的選擇。”

 
聽到韓成如此說,朱元璋顯得有些意動。

 
道理確實是這麼個道理。

 
想要讓人重視這些知識,結果科舉的時候,卻還只考四書五經的內容。

 
這樣的話,別人肯定不會在這上面花大力氣。

 
只會把所有的精力,都給投入到考試所需要的四書五經上。

 
自己現在舉辦過的國子學裡面培養出來的學生,之所以好用,就是因為他們不必經歷科舉。

 
他們所學到的本事,在今後便是他們晉升的階梯。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學生們,自然不會獨寵四書五經。

 
可若是重開科舉,還是隻考四書五經,那這些人肯定會一股腦的往四書五經上鑽。

 
其餘的都會放下。

 
“你的意思是說……要進行科舉改制?”

 
朱元璋沉默了一會兒,望著韓成。

 
韓成搖頭道:“也不算是科舉改制。

 
畢竟科舉在此之前,不就是分科取士的嗎?

 
除了進士科之外,還有明經科之類的。

 
現在不過是把科舉的這項優良傳統,加以強化。

 
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考試科目而已。”

 
韓成在這裡說著,自己在這上面的看法。

 
結果朱元璋卻忽然一下子變得激動起來。

 
“你的意思是說,這科舉一開始考的,就不光光只有進士,還有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