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五十八章 可親可賢

 
此話就讓馬文升聽了很不舒服。

 
不過皇帝所言始終是在理的。

 
張周別看只是個翰林侍講,但以軍功來論,怎麼說那也是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且還隱藏了個皇帝尚未封賞的侯爵。

 
別看文官對張周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但武勳那邊,對張周好像更加信賴。

 
如果張周是以文臣的身份去偏頭關總理軍務,武勳那邊估計是聚雙手贊成。

 
張周道:“臣並未有實際領兵的經驗,關鍵時候難以做好決斷,還是應以朝中有資歷的老帥前去。臣此番恐怕要辜負陛下的信任了。”

 
“嗯。”

 
朱祐樘對張周的決定還是很尊重的。

 
或者張周就是推算到什麼,才覺得自己去不合適呢?

 
因為在朱祐樘心中,張周能上達天意,很多不太好解釋的事情,朱祐樘都會以“天意如此”來看待,他也就不會過分去苛求什麼。

 
“劉閣老、馬尚書,你們兩位對秦紘的人選,可有異議?”朱祐樘問道。

 
這會才想起來問兩位元老大臣的意見……

 
劉健也不介意,拱手道:“臣附議。”

 
“好,那就如此安排。”朱祐樘道,“馬上傳令地方,調秦紘往偏頭關主持軍務,王瓊和朱鳳即刻啟程前往偏關,將先前所造的重炮也帶上,關鍵時候總算是能派上用場了。”

 
雖然王越之死,讓皇帝有些發愁,但很快他就振奮起來。

 
本來還怕朝中大臣覺得張周鑄造“重炮”是在勞民傷財,現在作用不就來了?能派上用場的炮才是好炮。

 
不然總把希望寄託在某個邊關將領身上……還是不靠譜啊。

 
……

 
……

 
一次內廷的會議,近乎以張週一個人舉薦完所有的人結束。

 
馬文升心中的意見,比劉健要大,因為他發現劉健在整件事上退讓非常之大,甚至還一反常態有主張讓張周去總理宣大軍務的意思,在傳統文官看來,這不跟鬧著玩一樣?

 
內廷會議結束,皇帝留張周繼續商討軍情,似還有一些細節無法落實。

 
馬文升和劉健則出了乾清宮。

 
“希賢,為何你對秉寬,突然變得如此看重?偏關軍務,真要寄託在他一人之身嗎?”馬文升稱呼劉健表字,其實也就表明,咱這是私下的交談,你可以坦誠告訴我你的想法。

 
劉健道:“《會典》即將書成,書成之日,陛下以功升其為侍讀學士。”

 
劉健沒有正面去回答問題,而只是說出個皇帝之前已吩咐好的職務升遷。

 
馬文升不由苦笑。

 
他其實也想問,你們內閣是怕張周這麼快升侍讀學士,壞了規矩,所以才不管不顧把他調去偏頭關,讓他拿點軍功,再走武勳的路?

 
所以說,你們內閣或是館閣出身的人,還是後悔把他留在翰林院當文官?

 
劉健補充道:“臨時的宣大總制,能穩住軍心,對於邊關局勢安定也有助益。不在於我等怎麼想,而在陛下怎麼想。”

 
劉健這麼說,馬文升也就點頭表示贊同了。

 
再不支持張周,也該考慮到現在張周于軍中的威望,這恐怕是目前大明軍中唯一能跟王越名聲相媲美的人物了,雖然張週一次都沒上過戰場,但有關他的傳說,早就傳遍了九邊各處。

 
這還要多虧皇帝在背後幫張周吹牛逼。

 
再加上張周如今是研武堂的總教官,軍中上下誰人不想去研武堂深造?

 
軍中上下都搶著想去跟張周當學生,再加上新火藥和火炮都是張周造出來的,軍中將士聽說張周當宣大總督,那還不效死命?

 
“說起來,要跟陛下平衡好關係,還是挺難的。希賢你身為首輔大臣,要揹負的擔子,的確比我們多很多,難為你了!”

 
馬文升感慨著。

 
這也間接等於在說,我能理解你為了搞好跟皇帝的關係,在用張周的事情上迎合聖意。

 
張周崛起這件事,大家都在想辦法平衡。

 
劉健道:“秦世纓回朝,卻不知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秦紘當初功勳卓著,也只是以南京戶部尚書的職位致仕,而秦紘跟王越、馬文升是同歲,且還是景泰二年同科進士,他們三人在朝中也有一段糾葛的歷史。

 
馬文升嘆道:“世纓為人正直,於朝中聲望頗隆,應不至於會跟王世昌一般……”

 
哪般,他也不明說。

 
顯然在說,就算秦紘是張周舉薦回朝的,秦紘也不會跟王越那樣去巴結攀附張周。

 
這是做人原則問題,秦紘是我看好的,他定會跟王越不一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