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五十五章 朝堂秩序為先

 
你徐某人也別太瞧不起我們內閣這三位,我們每天的工作可不單純只是跟皇帝和張秉寬鬥心眼,更多是來治國,或者說叫……治人,張秉寬現在就算能修個書,朝中那麼多的大事小情,能輪到他來決策嗎?

 
“嗯。”徐瓊也算是識相的。

 
你謝於喬都提到“後輩”的問題了,那是該在立場上多保持一致。

 
“禮部中,於喬你看能調誰,你只管開口,至於此事,老夫也當恪守秘密,不會對外宣揚!於喬啊,以後朝堂若是真崛起了秉寬這股勢力,你們也要早做準備,老夫怕也等不到那一天!”

 
……

 
……

 
“徐時雍就是隻老狐狸。”

 
等謝遷回到內閣值房,把見徐瓊的細節一說,李東陽不由評價道。

 
劉健則搖頭道:“他想置身事外,倒也無可厚非,最近他接連上奏請辭,也並非作態,先前有太醫前去為他診治,身體……的確扛不住了。”

 
謝遷笑道:“徐時雍早些把禮部部堂的位置讓出來更好。”

 
打壓張周是一方面。

 
張周畢竟還只勉強算是個文官的中層,只在部分事情上,皇帝會聽張周的意見。

 
涉及到朝堂的運作,徐瓊的影響力會更大。

 
對於傳統文臣來說,他們更希望把徐瓊給搞下去,把一些空位置留給他們所欣賞的人……他們不把這個當作黨羽,而只是認為這遵照了某種“規則”,是為文官自己的規則。

 
李東陽道:“這兩年,朝中六部尚書的職位非常穩固,已有多年未曾做過更動,或許下一輪會從禮部開啟。卻不知陛下對於閣部,作何想法。”

 
李東陽還是比較有危機意識的。

 
從弘治九年,屠滽代耿裕為吏部尚書、周經代葉淇為戶部尚書、徐瓊代倪嶽為禮部尚書、徐貫代劉璋為工部尚書、閔珪代屠滽為左都御史之後,大明朝的六部尚書加左都御史,已有三年沒做絲毫更變。

 
兵部尚書馬文升是弘治二年就在任,刑部尚書白昂是弘治六年上位,在職時間更久。

 
反而是內閣曾經的首輔徐溥在弘治十一年致仕,成為朝中最大的人事變動。

 
以李東陽的意思,皇帝要麼不動,要麼可能就動個大的,一次可能會更換很多人。

 
以往他們不覺得會出現一些左右朝堂秩序的人物存在,就算人事變動,一切也都會在傳統文官的可控範圍之內,但隨著張周這兩年的崛起,皇帝對於文官的倚重發生了很多變化,那下一次人事大變動,究竟傳統文官還能掌握幾分,可就不好說了。

 
謝遷道:“有句話,我倒覺得徐時雍說得在理,或者之前,還真不如讓張秉寬得個侯,調去都督府,從此眼不見為淨呢。”

 
以往若是謝遷說出這種話,劉健和李東陽或還會反駁一下,但現在他們也不說什麼了。

 
之前是為了方便控制張周,才把張周留在翰林院中,覺得可以至少把張周按在“翰林侍講”這個職位上四五年,等太子成年學業有成之後,張周才有可能迎來下一次的升遷,但就怕事有意外……現在張周直接要升翰林侍讀學士。

 
下一步是不是就可能入閣了?

 
“賓之,你認為呢?”劉健問道。

 
李東陽搖頭:“我倒認為,張秉寬身在都督府或是翰林,是文是武,或是在哪個公廨,區別都不大,陛下對他的倚重或還會加深。現在就怕他人看到這股傾向,往他那邊傾斜和靠攏,對朝堂的影響才會更大。”

 
“嗯。”劉健點頭認同。

 
張周不管在哪,皇帝該信任都會信任,該找張周問策還是不會改變。

 
但問題是張周身邊都會有誰。

 
如果只有王越、朱鳳、蕭敬這些人,傳統文官根本不用在意,那左右不了朝堂秩序。

 
但要是張周身邊開始多了程敏政、林瀚,甚至是徐瓊、王鏊等人,那張周在朝的影響力會瞬間擴大,並不一定需要這些人“投靠”張周,甚至可說只是有若有若無的聯繫,相當於潛在的政治盟友,也足夠讓傳統文官喝一壺的。

 
傳統文官靠的是什麼混到今天?

 
主要還是靠皇帝的信任,再就是他們在治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也就是他們的人脈。

 
之前張周光有信任,身邊沒人,張周再牛逼,皇帝也不可能以張周替代整個朝堂。

 
但若是張周身邊有了一群能人,這群人甚至隱約可以取代劉健他們,那時就算劉健等人還身在其位,其在朝中的影響力也會大打折扣。

 
一股新興的勢力會崛起,到時傳統文官也會有很多人跳槽……

 
到那時,誰是“正統文官”,就另當別論。

 
謝遷笑著問道:“那你們說,讓克勤去南京,是秉寬自己提的,還是陛下提的?”

 
“嗯?”

 
劉健和李東陽也都對這問題產生思索。

 
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程敏政回朝,去到南京當掌院學士……但把程敏政調去南京這回事,是出自皇帝還是出自張周的提議,卻是個很關鍵的“線索”。

 
李東陽皺眉道:“於喬你所言極是,若此事真為張秉寬主動提出,那或是他主動跟我等示好,表明他並無結黨之意。若為陛下提出,是為陛下要限制張秉寬有結黨之傾向……正反對我等,還是有利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