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五十四章 執行總編

 
“好。”

 
朱祐樘對張周不居功的說辭欣然接受。

 
在場大臣,不分文武,除了極少數知曉內情的,都在好奇為何修《大明會典》這麼重大的差事,居然會落到張周頭上?

 
而張周舉薦程敏政和林瀚參與此事,又是怎麼個說法?

 
為何翰林院掌院學士王鏊,還有內閣三人,都不出來提出反對?

 
……

 
……

 
事出反常必有妖。

 
六科給事中對這件事顯然是有意見的,但最先出來說話的,是左都御史閔珪。

 
“陛下。”閔珪走出來質疑道,“《會典》修撰凝集大明曆代文士之心血,館閣修撰雖不到三年,但提前準備時間超過二十年,若以翰林侍講張周行修撰之事,豈能顧全考證及行文之事?還請陛下三思,另委派人選,負責統調和修撰之事。”

 
閔珪沒有直接從張周的學問,或者是他的資歷,再或是皇帝的信任入手。

 
大概現在文臣也看出來,想要阻止張周崛起,必須要拿出一些切實的“手段”,而不是空口說白話只是去死諫。

 
就說張周來得晚,不知道修書進度,這一條本來就該說服皇帝,讓皇帝收回成命。

 
可問題是……

 
你閔珪能想到的,劉健他們想不到?劉健既然舉薦了張周,你閔珪就沒想過是為何?

 
在場還是有不少明眼人能瞧出問題關鍵的。

 
朱祐樘指了指王鏊道:“王學士,你來講講。”

 
皇帝覺得,自己去說服這些大臣沒意思,老生常談,總在說朕為何要用秉寬,被你們覺得朕就是偏聽偏信。

 
可要不是張周自己修的《會典》,朕怎麼也不會讓他來負責這件事,內閣首輔等人也不會答應吧?

 
沒腦子嗎?

 
朱祐樘畢竟是開了“上帝視角”的,自然知道為什麼用張周,但在場多數人都是局中人,懵逼之中完全搞不懂皇帝和劉健他們在搞什麼。

 
王鏊道:“先前張侍講在修《典籍》事務上,出力甚多。理當由其來負責勘校。”

 
話不用太多。

 
王鏊也覺得,沒什麼必要可藏了,張周功勞大就是大,現在都讓他當執行總編了,你們也該知道,這件事是無法改變的。

 
閔珪聽了就很頭疼。

 
劉健說張周出力大,你王鏊也說他出力大?就算真的大,但只要你們不認可他,你們說他出力小,他一定就出力小!

 
這點道理又是首輔又是翰林學士的,難道不明白?

 
這叫掌控輿論,也叫文人的話語權。

 
怎麼話語權落到你們這幾位手上,就這麼無力呢?

 
“此事便如此定了。”朱祐樘也懶得辯解,“勘校之事今日便正式開啟,翰林院上下最近休沐等事皆都先放放,除太子課業之外,再從國子監中抽調人手,另派人調南京掌翰林院事張元禎入京協同!就這樣罷!”

 
……

 
……

 
朝議結束。

 
眾大臣才剛出奉天殿,便近乎一齊圍向了內閣和翰林院的人。

 
屠滽笑道:“劉閣老,真是要說聲恭喜了,《會典》修撰不過兩年,竟都以到了總校和成書的階段?此等事情,真乃是大明之幸……卻不知為何先前一點風聲都沒傳出呢?”

 
劉健面色倒還鎮定。

 
但王鏊那邊則顯得面色羞慚。

 
我們修了兩年,進展仍舊很緩慢,結果張週一個人把成書搞出來,這才對外宣佈要加快進度馬上要成書。

 
問題是……能改動的部分真的不多,否則讓梁儲來看過後就知道哪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前後三任執行總編,除了回鄉的楊廷和之外,程敏政和梁儲兩個人一點毛病都沒挑出來……這功勞到底應該記在誰的頭上?

 
“等成書之後再說吧。”

 
還是謝遷臉皮厚,這時候應付了一句。

 
周圍圍觀的大臣中,也包括很多武勳,他們也很奇怪。

 
明明是“普天同慶”的大好事,怎麼內閣這三位還有王鏊都跟死了娘一樣?

 
閔珪則走過去問道:“那可否說說,為何以張秉寬來統籌修書之事?難道大明就沒能人了嗎?”

 
“好了,別多問!”

 
謝遷走過去拉了閔珪一把。

 
卻是這邊還沒把閔珪拉出去兩步,通政使元守直又躥出來問道:“張秉寬,出來!”

 
張周此時本已經走出幾步路,這裡的商討好像跟他沒什麼關係。

 
聞言他也沒需要避諱的,笑著走過來道:“元銀臺,您有事嗎?”

 
元守直道:“你可知自己在作甚?”

 
張周聳聳肩道:“我這人很俗,不知該怎麼說,就好像民間所說的,有多大的腦袋戴多大的帽子,如果諸位覺得在下的腦袋太小,不配那麼大的帽子……還請諸位前去跟陛下提請,將此差事另囑託他人。”

 
“你也省省!”謝遷朝張周嚷嚷一句,隨後對在場之人道,“諸位,以秉寬統籌,乃是陛下跟閣部、翰苑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修書之事本就與爾等無關。至於如何來修撰,也就別操那分外之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