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一十八章 傳臚

 
這難道是我父親的授意?

 
張周其實是告訴他,你父親還覺得是周太后讓我這麼幹的,其實我不過是想早點把你妹妹打發別讓她纏我……果然你們家的人性格都是一脈相承的,喜歡給人找麻煩。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

 
“放榜了!”

 
正說著,門口已有禮部的官員出來,手持金榜,準備張榜公佈。

 
隨後也會排隊,進宮準備參加傳臚大典。

 
……

 
……

 
奉天殿內。

 
朝議還在進行中,而當天議題的重點,在於有西北的御史參劾成國公朱輔到延綏之後固守不出,有延誤戰機的嫌疑,並且還有遇敵而撤的情況。

 
朱祐樘昨夜派蕭敬去煩擾張周,關鍵點便在此。

 
不是說皇帝對朱輔不追究,朱輔就可以安然無恙,他在西北乾的事,其實科道的言官清清楚楚,達延汗的人馬在延綏周邊越鬧騰,朱輔的壓力也越大,你不出兵就會被參劾,就看皇帝怎麼論定了。

 
“諸位卿家,成國公就算在延綏並無進益,至少也沒有造成地方被劫,不是嗎?”

 
朱祐樘在朱輔的問題上,還是會替其說兩句的。

 
張周沒偏幫朱輔,但皇帝會覺得,這是朕欽點的總兵官,他在沒犯大錯的情況下,你們憑什麼要讓朕把剛調去西北不多時的朱輔給撤職查辦?

 
兵部尚書馬文升道:“陛下,延綏涉及到周邊屯田數十萬畝,若韃靼持續不退,而邊軍持續也無動向的話,只怕會影響到春播、夏收等事,各處關隘當嚴防死守,或可對於韃靼襲擾人馬做驅離之舉。”

 
馬文升也沒支持直接出兵草原。

 
但朱輔總把兵馬縮在關塞裡,他是更反對的。

 
韃靼人來,不接戰就罷了,連追都不追,雙方更沒有任何實質的交兵,現在延綏周邊的人畜是有城塞保護,但田地周圍可沒有城牆阻隔,韃靼人的鐵騎想踐踏就踐踏。

 
謝遷也走出來道:“陛下,如今九邊用兵之重,也當轉移到延綏、寧夏和固原等處才是。”

 
說來說去,大臣還是對於皇帝在遼東設伏的事有意見。

 
沒聽說過大明要把遼東防備當成重中之重的道理,畢竟大明在薊遼只設巡撫,都未曾設置過總制級別,韃靼小王子巴圖蒙克也沒去過遼東那邊,幹嘛要聽張周的把重點轉移呢?

 
朱祐樘道:“韃靼在延綏周邊也無大舉犯境之意,多也不過是一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傳報,等真有事的時候再說吧。”

 
皇帝沒有理會馬文升和謝遷的建議。

 
或者說,根本沒理會的必要。

 
朕是說讓朱鳳去寧遠備戰了,但這影響到西北局勢了嗎?備戰用的還不是遼東本地的人馬?

 
你們非說如今大明的邊地防備重心轉移,朕也沒說把王威寧調遼東去吧?

 
現在要拿朱輔在延綏縮著這件事來做文章,還不如說讓朕多增派人馬到三邊,可秉寬都說了,現在草原部族就算遭遇到天災人禍,他們現在也不敢大舉犯境,既然明知道那邊不會出大事,為什麼還要加強防備?

 
難道往三邊調撥錢糧物資,成本就小?

 
……

 
……

 
君臣在有關九邊用兵重點的問題上,鬧得有些僵。

 
隨後便是傳臚大典。

 
朝議即將結束時,蕭敬到皇帝面前通稟道:“陛下,眾貢生已在殿外列於兩側等候,請陛下欽點。”

 
朱祐樘想到張周今天要中狀元,心情這才好了一些,笑道:“諸位,今日有傳臚之事,還是先將邊地的事放到一邊。等明日朝上再說。”

 
這話乍一聽沒毛病。

 
既然西北也沒大事,那我們明天再詳細商議,今天重點在傳臚。

 
可有些人卻覺得皇帝的話中是帶著歧義的。

 
為什麼今天不說,要等明天?還有陛下您臉上升起的笑容是怎麼回事?陛下您不會是想說,明天就讓張秉寬以進士的身份入朝,讓他在旁邊時,再一起商議吧?

 
在涉及到朝事上,大臣們比誰都敏感。

 
尤其是能做到閣老、部堂級別的,如果沒點黨同伐異的意識,估計怎麼倒臺的都不知道。

 
……

 
……

 
傳臚大典。

 
眾貢生上次入宮時,還是按照會試結果排序。

 
這次不用了。

 
直接以殿試結果排隊就行,反正黃榜已張貼出去,一會傳臚的時候,排隊站也方便出列重新站隊。

 
兩側各列一百五十人,張周在左側為首,而倫文敘作為榜眼則在右側為首。

 
兩隊人在奉天殿前參加殿試的廣場上站了一會,但見蕭敬從大殿內出來,而隨後眾文武大臣也都列於奉天殿前兩側,於三百名新科進士之前。

 
皇帝的御座,也重新擺設在了奉天殿之前。

 
傳臚開始。

 
先奏中和韶樂。

 
一名隸屬於光祿寺,做儀衛裝扮的人走出來,持靜鞭,舞動做三下鞭響。

 
這是提醒在場的人肅靜。

 
以增加肅穆之感。

 
隨後現場奏樂轉丹陛大樂,氣氛瞬間昂揚起來。

 
因眼下鴻臚寺卿出缺,以光祿寺卿李鐩出面宣《制》。

 
所謂的制,相當於聖旨。

 
“己未年三月甲戌,朕親策試天下貢士於殿閣之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