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381章 納貢要這麼多錢了?

 最後歐陽俊慚愧的五體投地,見人就說徐鶴真是謙謙君子,要不然他寒窗苦讀這麼多年得來的生員功名,就要交代在這次歲考上了。

 而且眾人聽說,歐陽俊回家後不僅按照對徐鶴的承諾,要家中拿出兩船青石,甚至還追加了兩船,說是要把南門高橋建的高大漂亮,以為徐鶴揚名。

 這種知錯能改的態度,一下子讓歐陽俊的形象也被拔高了,這不,此事已經成為一段士林佳話,據說都已經傳到金陵那邊去了。

 大魏朝的廩生跟後世的大明不同。

 只有在學生員才能參與廩生評選,所以定額二十人,全以成績說話,可以說比後世明朝的廩生含金量高得多。

 當徐鶴擠進去看了歲考小榜單,只見歲考第一名毫無疑問被德夫兄得了去,自己雖然只得了十六名,但那是因為廩生要降級一人,才能找補一人。

 自己一個剛入學的附生,直接跳過增生,殺進了廩生的榜單,而且還不是吊車尾,嚴格說來,比謝德夫的第一名含金量更高。

 不過他對自己的水平有著清醒的認知,小小的歲考不算什麼。

 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他即將面對的競爭對手,已經從一府之人,變成了全省的尖子生。

 另一個時空中,多少大才,折戟於鄉試?

 蒲松齡、劉光第、李時珍……,這些名字單拎出來,哪一個不是如雷貫耳,比如李時珍,14歲就中了秀才,比徐鶴還早了一年,但之後他九年三次落榜,搞得身心俱疲,最後不得已放棄科舉專心研究醫術。

 徐鶴對自己的成績有信心,所以看到成績時並不意外。

 但榜單上另外兩個名字的排名倒是讓徐鶴頗感意外。

 一是高國光,按照王良臣的考語,就算他不能躋身廩生,但最少也應該生格為附生。

 可……他依然位列附生。

 另一個人是吳德操。

 本以為這傢伙這次估計要倒黴了,附生都可能沒得做,最後混個青衣。

 誰知老吳最後竟然還是位列五等,罰是要罰的,但好在保住了附生的位置,這也給徐鶴為他納監減輕了難度。

 看完小榜,徐鶴轉身對吳德操和戚繼光道:“二位陪我去趟高教授的公廨,我去跟他聊一聊耀臣兄的事情。”

 吳德操一聽這話,頓時激動地搓了搓手道:“這麼著急?要不再等等?”

 徐鶴道:“那你考慮清楚了,過完年,我要讀書備考鄉試,可沒時間顧上你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