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一卷 第192章 院試(2)




只有徐鶴暗暗撇了撇嘴,對楊寅秋此人更加不屑。



這人小雞肚腸,如此針對自己,就是因為鹽場之事,一個成熟的政客,在沒有想好跟對方決裂之前,是不會輕易得罪對方的,這種行為叫幼稚。



沒錯,就是幼稚,別看楊寅秋一副鐵面包公的做派,其實在徐鶴看來,他這麼多年官算是白當了。



實屬官場小白一枚。



當然,這也是很多清要官位上待久了的人的通病。



不過徐鶴知道對方既然要整治自己,也不會就此罷休。



但後續套路他也想不出來頭緒來。



因為科舉到了院試,形式就比較正規了。



像李知節那種當場口授案首的事想都不要想,甚至大宗師和提調官在考試時都不能隨意走動,只能讓差役兵丁將一排排考生死死盯著。



因為他們下場,有可能記住考生寫的內容,到時候閱卷時給個高低分,誰說得清?



徐鶴想到這,實在是抓破腦袋也不知道對方準備玩什麼套路。



斥退了徐鶴後,楊寅秋坐在位上心裡也在思索今日的準備。



其實徐鶴是想多了,科舉是國家掄才大典,就算是主考也不能隨意操作,楊寅秋此刻的心思不過是最簡單的那種——看文風。



每個人的文風是不同的,有的高峻,有的娓娓,有的沉穩,有的輕佻。



他自認為對徐鶴的文風是比較瞭解的。



就拿上次他在徐家族學裡出得那道判文題來講。



他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徐鶴答題裡的每一個字,譬如【南陽徐庶,識臥龍名隱之推;北海禰衡。見鸚鵡才高之賦。故織除欲奮乎鷹鷤,而碌碌落須分平玉石】之句。



文采斐然,用典貼切、對仗工整。



每個人的文風是不可能驟變的,所以,楊寅秋自認為以他對徐鶴的瞭解,兩道制藝題,他一眼可以辨之。



到時候,不管徐鶴的文章做出花來,他只低低取中即可。



這樣一來,府試案首必中生員的成例他也遵守了,又小小耍了個漂亮手段,讓徐家知道自己的厲害。



楊寅秋想到此節不由微微一笑,自以為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