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185章 弩機與物理學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隨後杜如晦又補上了自己的見解:

“久則復窮,窮則復變,復通,再復久復窮。”

“萬古不變之法,唯有變法。”

閻立德相當務實,第一時間注意到的就是望遠鏡之言語,畢竟送給國子監的透明玻璃就是他拍的板。

而看其小筒形狀,閻立德覺得一個清晰的研究方向出現在了眼前。

【李治時期唐軍變得不能打的一個體現還在於缺將才。

蘇定方,李世勣,劉仁軌,裴行儉,薛仁貴,基本全可以看作是二鳳的政治遺產。

這些老將是被李治提拔,但不是李治發掘的。

但如果翻看歷史,會發現武舉始於李治時期,那自然而然就會有個疑問:

唐代的武舉就選不出來個人才嗎?

關於這個問題,給李治建議開馬禁的魏元忠也罵過,而且他罵的不是武舉,罵的是整個科舉。

文人選拔,只看辭藻是否華麗,而不考校國家大事,執政舉措,選的淨是一些誇誇其談之輩!

武將選拔,只看騎馬射箭力氣,而不考校軍事謀略,行軍之法,選的淨是一些傻大個兒!

魏元忠說的也沒錯,翻看一下唐代的武舉考核項目,舉個例子就是:

呂布去了必能高中,諸葛亮參加成績平平。

武舉考核的有七項,分別是長垛,騎射,馬槍,步射,材貌,言語,舉重,至少需要五項成績達到上等才有可能入選。

其中長垛是固定靶,有遠中近三靶,每靶都有環數,分別計分。

其他幾項看字面意思就懂,軍略的考核呢?沒有。

因此對於唐代的武舉,就連宋朝都能上來嘴唐朝幾句。

歐陽修修《新唐書》時對唐武舉的評價是:不值一提。

武舉的問題李治也應當是明白的,但可能出於種種考慮。

李治褒獎了魏元忠對於科舉的建議,然後不採用。

最終還是要到開元年間,玄宗再次補上這個漏洞,對武舉進行了改革。

由此,唐朝武舉才收穫了終唐一朝人才獨苗:郭子儀。】

“這玄宗還真不愧是半生明君。”

法正感覺後世說的還挺有道理,這些舉措確實可以稱得上明主了。

但愈是如此就覺得愈是分裂,這樣一個英明的人,晚年怎麼就……

“這李治倒是舒服。”

張飛覺得自己看明白了:

“這天皇大帝,花著老爹的錢,娶著老爹的媳婦,留下來的禍患還有子孫來彌補。”

“過得真真舒服也。”

劉備哭笑不得,雖然覺得好像有什麼不對,但三弟說的似乎也沒錯,因此也只能叮囑一聲:

“三弟不可言語如此粗魯。”

隨即劉備笑言道:

“這唐之武舉,軍師可有高中把握。”

孔明見光幕拿他調侃,如今主公也笑問,當下越是不客氣,揮了揮羽扇道:

“若能帶弩參舉,亮必高中!”

成都府衙內頓時大笑。

開弓是需要力氣的,而孔明忙於政務,雖有按時鍛鍊,但力氣相較於猛將來說還是有差距。

張飛喜滋滋道:

“那若是俺來,豈不是定有題名?”

法正掰著指頭幫張飛算:

“舉重,步射,馬槍,這三項翼德將軍成績應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