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二三三章 牧人

1680年8月11日,崇寧府(今澳洲南部本迪戈市),望江縣(今澳洲伊丘卡市)。

在一望無垠的草場上,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裹著一件老舊的棉大衣,坐在半山坡上,捧著一本厚厚的書本,正看得津津有味。而距離少年不遠的地方,散落著一百多隻牛羊,一隻牧羊犬歡快地四處奔走,將那些試圖走遠的牛羊一一攆回,忠心地替小主人履行放牧的職責。

“這唐僧怎麼每次都不聽勸,被妖怪一次又一次地給捉住。我要是那孫悟空,乾脆就丟開這迂腐的唐僧,一個筋頭雲翻到雷音寺,將那真經自個取回來!”楊祖源看到興起,禁不住自言自語地評論起來。

聽到遠處牧羊犬的叫聲,楊祖源戀戀不捨地將書本放到挎包裡,站起身來,朝遠處的羊群看去。

一頭不服管教公牛已經撞開了自家的牧場邊界柵欄,領著十幾只漢洲長毛羊(原西班牙引進的美利奴綿羊)竄入了他人的牧場領地,暢快地啃食著地上的牧草。

楊祖源見狀,立即跑向十幾米外的一匹小馬,翻身躍上,輕磕馬腹,便奔了過去。

齊國目前的牲畜存欄數,較三十年前增長了足足40倍。尤其是產毛的綿羊群數量,更呈爆發式增長,這使得齊國在1670年,就已不再從印度、波斯、阿拉伯,以及奧斯曼地區進口羊毛,完全實現了本土毛紡織工業原料自給。

羊毛產量的提高來自政府為改善牧羊業的大量投資,這個時期,大大小小的牧場已圍上了一圈柵欄,開始修築水壩和地下溝渠進行灌溉,草場的品質得到極大改良,羊的個頭增大,產毛量也相應提高。

這些職業的牧人,已經由過去自由無羈的圈地者,變為一塊塊面積大小不一的牧場擁有人。他們依靠放牧為生,以牛羊肉、牛皮、羊毛,以及牛奶為商品,售賣給中介商人或者直接賣與鄰近城鎮的食品加工廠,然後換取相應的糧食及其他日常用品。

當然,羊毛產量的增加,還源於齊國畜牧專業技術人員連續多年對綿羊的改良和優化。二十年前,通過巴巴里海盜掠來的西班牙美利奴綿羊,經過數輪雜交和精心培育,美利奴羊在生產性能上已有很大變化,還被冠名為漢洲長毛羊。目前,這種長毛羊大致可分為毛用和毛肉兼用兩種類型。

漢洲長毛羊延承了美利奴羊的大部分生活習性,特別適應於內陸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條件,能耐乾燥寒冷,可終年在天然草場或人工補播草場上放牧,只對灌木叢多的地區稍微不宜。冬、春季節是母羊的妊娠期和哺乳期,需補飼乾草、青貯料和精料。而且,這種綿羊合群性強,年產羔一次,每次1-2只。

一頭成年的漢洲長毛羊體重在80—120公斤左右,羊毛纖細柔軟,毛長10釐米左右,是上乘的毛紡原料,每頭羊一次可產毛10—15公斤,每年可剪3-5次,是牧人最為鍾愛的賺錢工具。

牛羊種群的擴大,羊毛產量的倍數增加,其實並沒有使得牧人整體的收入也成倍數增長。因為,羊毛收購價較二十年前足足降低了四成,牛羊肉的價格也比數十年前呈不同幅度的下降。而與此相應的是,部分牧人所需的工業製成品價格卻受通脹因素,有一定幅度的上漲,間接抵消了牧人的收入增長。

雖然牧人對此抱怨不已,但也只能簡單地認為是牲畜和羊毛的增長數量過大,超過了市場需求,以至於使得他們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經濟悖論。但實際上,這是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典型的“工農業剪刀差”問題,是蓬勃發展的工業對弱勢的農牧業隱形的經濟剝削和價格壓榨。

放牧,相較於農人種植,雖然自由奔放,但各個牧場之間相距遙遠,所處的地方人煙也較為稀少。因而,對於十五六歲的少年人而言,楊祖源更喜歡城裡的生活。那裡有喧囂的街道,有豐富多樣的商品,有來來往往的馬車和行人,也有他心生嚮往的學校和相熟的同學。

但是,作為家裡能“頂事”的孩子,楊祖源不得不在整個寒假期間,置身在這廣闊而又孤獨的牧場,跟一百多隻(頭)牛羊為伴。

挎包裡那本《西遊記》,早已經看了不下兩遍,但為了打發放牧期間的枯燥和無聊,他又將它從書架上揣在隨身的挎包裡,時不時地瞄兩眼。

唉,還有大半個月才到學校開學的日子,想想,便覺得愈發難熬了。要是能將家安在城裡,那該多好呀!

不過,想想家裡的條件,楊祖源便不由有些洩氣。他家中兄弟姐妹八個,他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個十九歲的哥哥和一個十八歲已經嫁人的姐姐,哥哥在府城裡務工,為自己攢娶媳婦錢。他下面還有五個弟弟妹妹,整個家庭的收入全靠家裡養的一百多隻羊和八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