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六三章 戰京都

1674年10月6日,京都。

京都,最早的名字叫做平安京。但取名的那一天一定不是個黃道吉日,在漫長的歲月裡,這座城市和平安一直都沒多大關係。

京都也並不是一座自然形成而後發展壯大的城市,而是日本的第五十代天皇--桓武天皇下令平底起高樓而成,而且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作為國都而修建。那個時期,大概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當然,那個時候楊貴妃還沒有登上舞臺,李三郎還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

哦,扯遠了。

京都自建立以來,就素以“小長安”之稱,城內幾乎就是仿唐朝棋盤式的城市佈局。畢竟,桓武天皇的朝代,正是無數遣唐使所鑄就的中日交流的蜜月期。從那一天起,直到這個時期,京都做了足足近千年的日本都城。

回望中國的幾座古都,無論長安、洛陽、南京還是北京,都曾經飽經戰亂,但除了杭州不幸攤上偏好打砸搶燒的蒙古人之外,其他的幾座在政權更迭時都基本保持完好。

但京都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卻一度幾乎淪為廢墟,片瓦不存。這個時間點,叫做“應仁之亂”。它被看做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如果把日本戰國時期類比為中國的三國時代,那應仁之亂就好比是黃巾起義。

應仁之亂開始於公元1467年,大概是大明的成化年間。至於為何會發生應仁之亂,主要還是繼承人出現了變故。

在日本歷史上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天皇就是個打醬油的,實權都掌握在幕府大將軍手裡,而將軍的手下又有一波比較厲害的大名。稍微熟悉歷史的人,都會發現,無論古今中外,只要出現皇族和貴族,永遠繞不開的一坨麻煩,就是繼承人的問題。

當時的天皇、將軍、還有一群大名,每一個都是枝繁葉茂的一個大家族,每一代都會有繼承人的糾紛,家族之間還會通過聯姻拜把子等等手腕,互相勾搭,形成利益捆綁,於是經過了幾百年,相互之間的矛盾已經滾成了一堆毛球,無法可解,只能通過打一架,去弄死幾個了。

最憋屈的是,這些個天皇、將軍、大名們還集體都住在京都。明明是東牆隔著西牆的鄰居,為了打仗還要捨近求遠的拉到郊區的平原上,這麼紳士的戰爭,只有在中國春秋時期才會有。

不過,打到最後,殺紅了眼的武士們覺得太特麼麻煩,直接互相把家門砸了,院子拆了,逮到誰就砍,砍完了就搶,搶完了再燒。

打到後來,家臣武士死光了,就拉平民當壯丁,發不出軍餉,就許諾凡是自己搶來的財物全部歸你。

這場混戰,從公元1467年一直持續到1478年,足足十年的時間,把昔日最為富貴繁華的京都,生生變成了一片廢墟。隨後百餘年間,京都在本地市民的艱苦努力下開始慢慢復興。

戰國末年,織田信長從名古屋附近起家,奠定了一統日本的絕大多數基礎,行將大功告成的時,在京都的本能寺,被部下反水,劃開肚子自盡了。

緊接著,豐臣秀吉一路殺回京都為其報仇,然後逐漸接收織田信長的勢力,成為霸主,並重建京都城。

最後,德川家康分別作為上面兩位老領導的部下,跟司馬懿一樣,特點是壽命奇長,一直熬到豐臣秀吉掛了之後,開始蠶食他的底盤和勢力,逼得豐臣秀吉的兒子自殺女兒出家,自此絕跡。然後,真正意義上的一統日本,開創了德川幕府。

他們三人之間的故事,基本發生在京都周圍。無論是本能寺之變,比叡山滅佛,還是相互的政治猜忌,都在京都的燈紅酒綠裡湮滅。甚至於,直到今天,京都的一些寺廟裡還留有當年印著武士血手印的磚瓦。

此前,不論如何,京都遭到的毀滅性破壞也好,遇到各種慘無人道的屠殺也罷,都是日本自己人互相傷害搞出來的,算是“家庭內部矛盾”,血親相連,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天皇的御用史家,被幾句春秋話語輕輕帶過。

然而,第一百一十二代日本天皇識仁(即靈元天皇)端坐在御階上,聽到京都所司代永井尚庸的彙報城外齊軍來襲時,震驚之餘,隨即陷入沉思,久久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