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五七章 打印?還是打日?

1674年7月10日,漢洲,長安。

在後世,有一句話非常有名的話,“若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華”。這句話看似有些自嘲,卻也是人生的真理,背後隱含著無數打工人的心酸和無奈,更有勇於面對生活的決絕。對打工人來說,不想一輩子無所事事,不想被生活逼迫,那就讓自己多一些才華,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齊國的工業發展,多多少少也是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把自己弄得一身才華”,以至於數十年來不斷地大力推廣工業化和機械化。

三十多年前,漢洲初立,一切皆為草創,但人口資源一直都是硬傷,根本無法依靠大量的人力來發展工業。

在這種情勢下,各種能節約大量人力的機器陸續被髮明創造出來,能節省人力勞動的水力、風力等天然動力,也大範圍地被運用於大大小小的工場當中。

隨後的蒸汽動力,在王室和政府不計代價地投入下,前後花費十餘年,耗用無數金錢和人力、物力,從最初的抽水機、鼓風機等簡單機器模式,到最終被運用到蒸汽機車、機器驅動力等應用領域,將齊國工業緩緩地推進到了準蒸汽時代,使得國內整個工業生產效率較三十年前足足提高了數十倍。

在漢洲本土的棉紡織廠裡,一個十五歲的孩子照料兩架蒸汽織機,不到一小時時間,就可以織出三匹半的織物。而同樣的時間內,一個熟練工人用十年前的飛梭技術,卻只能織出一匹。蒸汽動力驅動的紡紗機,紡線速度更是大明和印度手工紡線的八十倍到一百多倍。

二十年前,家庭手工紡100公斤棉紗的成本大概摺合14-16塊漢洲銀元,而現在,機器紡100公斤棉紗只需要不到1.5塊漢洲銀元。機器生產使人工成本下降了90%!如今,漢洲本土的一個棉紡工人所幹的工作,在印度,乃至在大明,至少需要三十多人才能完成。

相較於擁有豐富人力資源的大明,以及印度,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動力去主動發明或者創造一些能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具。早在元末明初時期,中國就有32個紡錘的大紡車被髮明出來,它以水力為動力,活塞、曲拐、傳動齒輪等機械部件組成一個完整的機器系統。

實際上,這種水力紡車包含了後世珍妮紡紗機的許多基本特質,稍加改良,就可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變成現代意義上的紡紗機。

然並卵,豐富而廉價的人力資源,讓許多變革都變得毫無意義,徒奈若何。

隨著齊國人口規模的逐漸增加,從三十多年前數萬人,到今天的七百多萬(粗略估算),雖然無法與大明數千萬人口相比較,但在整個南洋地區,也算是一個妥妥的人口“大國”。

但即使國內已經擁有了“龐大”的人力資源,但在漢洲本土,不論是政府層面,還是眾多的工廠主們,仍舊在想方設法地提高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希望將海量的產品,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無他,蓋因隨著齊國的擴張,以及商業勢力的延伸,工廠主和商人們突然發現整個南洋地區已變成齊國的絕對勢力範圍,中南半島、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地中海,都在安靜地等待著齊國商品的進入。

尤其是擁有億萬人口的莫臥兒帝國,積聚了數百年的財富,被公認為是這個時期最富裕的國家,在面對齊國生產的各種商品(除棉布外)時,直接開啟買買買的模式,豪橫得不要不要的。

齊國的無數工廠主們一致認為,要是還靠以前那種效率低下的手工生產模式,來苦哈哈地賺莫臥兒帝國這種土豪的錢,豈不是太慢了。

上蒸汽機!

擴大生產規模!

繼續研究如何提高工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努力地將莫臥兒帝國最後一個銅板都他孃的賺回來!

更何況,還有波斯、阿拉伯、奧斯曼,以及暹羅、緬甸、安南、大明、朝鮮、日本……,這麼多國家,數萬萬的人口,如此規模的商品市場,哪怕只要有其中兩三成的需求,那也是一個難以想象的龐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