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五三章 齊日之爭

1674年3月12日,日本,江戶。

 從1633到1639年,日本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光先後五次發佈禁止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法令(即鎖國令),開啟了日本長達兩百年的鎖國時期,這些禁令不只禁絕西班牙和葡萄牙人進入日本,也同時禁止日本人任意出海。

 當然日本與外國的貿易關係並非完全中止,但僅允許與特定對象進行,包括與荷蘭人在長崎出島進行貿易,而明人在長崎亦有貿易來往。此外對馬藩與朝鮮、薩摩藩與琉球國以及松前藩與蝦夷亦有貿易往來。

 及至萬治元年(1658年),齊國通過薩摩戰爭,隨後也獲得了與日本直接貿易的權利,但範圍與荷蘭、大明一樣,被限制在長崎。

 但就商業活動而言,德川幕府一開始並未對明人、齊人設下太多的限制。不過,隨著貿易往來的增多和人員出入的頻繁,在寬文十年(1670年),德川幕府在長崎市內興建了兩座大約八千坪(日本面積計量單位,1坪約等於3.3057平方米)的專屬聚居區,專供上述兩國商人和家屬居住。因為兩國皆屬華夏文明,故而均稱之為“唐人屋敷”。

 “唐人屋敷”四面用牆圍起,為了順應華人的風俗,其中還設置了天后宮,媽祖廟、觀音堂和土地公廟等宗教設施。

 幕府之所以這麼做,除了有效地管理明國和齊國商人外,也是要防止天主教信仰通過別的渠道,滲入日本民間。幕府通過各種渠道獲悉,天主教傳教士在大明境內也是動作頻頻,結交士人,傳播教義,發展信徒;齊國雖然對天主教的傳播施以一定的管制和約束,但並未徹底禁絕。因此,幕府禁止一般民眾與兩國在日商人進行接觸,只有極少數具有特殊身份的人能夠例外。

 同明國和齊國商人一樣在長崎活動的,還有來自歐洲的荷蘭人。在西、葡兩國商人和傳教士被趕出日本後,荷蘭人便取代了他們,成為德川幕府合作的對象。之所以被選中,主要原因是他們對於傳教的興趣不大,一心只想從事貿易,因而獲得德川幕府的信任。

 即便如此,日本對這群金髮碧眼、長相迥異的外國人,仍然心存懷疑。由於擔心荷蘭人生事,早在1641年,幕府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們從原來的貿易港平戶,全數移居到長崎外海的那座人工島嶼--出島。

 在出島上,除了通往大海的水門外,只有一個連接日本本土的出口。而且,幕府規定荷蘭人必須待在裡頭,不能任意離開。此外,除了官員、翻譯和妓女等少數人外,普通日本人皆不能任意進入出島。

 不過,荷蘭人有個可以定期離開出島的機會。按照幕府規定,荷蘭人除了在長崎從事貿易外,還必須定期造訪江戶,為幕府提供海外情報。用後世的說法,荷蘭人等於扮演了幕府的世界各地特派記者角色。

 藉著這個渠道,“鎖國”轉態下的幕府能夠實時掌握外面世界的動向,特別是來自南洋和歐洲的消息。

 原幕府老中阿部忠秋跪坐在軟塌上,微閉著雙眼,似睡非睡的模樣,半響沒有任何反應,使得荷蘭東印度公司駐日本高級經理格勒內·沃德盯著他看了半天,一度懷疑這個已經年過七十的日本老頭是否在聽自己的講述,不由狐疑地看向一側的翻譯。

 “……非常感謝沃德先生給我們帶來的有關歐洲的消息。”阿部忠秋睜開了眼睛,微笑著向沃德點點頭,“我希望你們荷蘭最終可以戰勝法國,維護自己國家的獨立和完整。對於你們與我們日本展開的貿易往來,我們會一如既往地給予你們專屬權利。如此,你們可不必太過擔心。……對了,你們於南洋地區經營日久,想必對齊國是比較瞭解吧。可否與我說說這個國家的一些情形?”

 “齊國?……你想了解齊國哪方面的事務?”沃德聽到這個問題,頗為意外地看著阿部忠秋。

 目前,在整個日本的對外貿易活動中,若是論市場份額的話,佔據絕對優勢地位的國家當屬明國,齊國次之,荷蘭最少。當然,這些數據是官方的統計,還未算上齊國主導的琉球、薩摩、長州和雲州等幾個方向的走私貿易。加上這些非正常貿易途徑,齊國對日貿易額,很有可能會稍稍超過明國的貿易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