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二四章 發展中的教育



            

            

            1670年12月2日,南都府(墨爾本市),興安縣(今澳洲莫寧頓市)。

在這個時期,普遍意義上的國家,主要指的是基於主體民族所構建的、擁有共同文化認同的民族性國家。比如日本以和族為主體,法國以法蘭西族為主體,俄羅斯以俄羅斯族為主體,中國以漢族為主體,在這些主體民族基礎上構建的國家,就是普遍意義上的民族性國家,這也是目前世界主流的國家構建模式。

這種國家建構模式需要一個基本條件,即認同感。而認同感來自於時間,只有當一個或多個族群長時間在一片土地上生活,並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澱時,大家才會對這片土地形成認同感,並擁有共同的文化認同。

所以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法國、抑或俄羅斯都非常強調歷史文化的作用。

民族性國家建構模式的弊端在於所需的時間比較長,少則幾百年多則上千年,畢竟認同感不是一時半會能形成的,但好處也很明顯,主體民族形成後,就成了這個國家堅實的基本盤,基本盤的存在能保證國家的下限,哪怕在某個時期輸得很慘,只要主體民族猶在,就能投幣再來。

比如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曾數度遭到異族入侵,不說五胡亂華期間,漢人賤如狗的悲慘命運,就是在蒙元時期,華夏全境淪亡,在這種黑暗時代,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仍舊在短暫蟄伏後,爆發出巨大的能量,掀翻了蒙元韃虜的統治,建立大明王朝,重新屹立於東方世界。

如果有得選,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會選擇這種構建模式,只要有了主體民族這個基本盤,最終文明不會消亡,民族不會沉淪,國家也不會滅亡。

但現實上,許多國家往往沒得選,比如像奧斯曼,它在數百年前,依靠強大的武力,征服了無數的領土,地跨三大洲,雄霸地中海。但它的境內卻也涵蓋了無數的民族,數百年來,不僅未能將其同化,反而由此也產生了無數的民族矛盾和衝突,再加上其國內叢生的各種宗教問題,使得昔日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在面對越來越強大的歐洲諸國,愈發力不從心。

而齊國的發展歷史更短,僅三十餘年時間,根本不足以形成民族性認同,而且人口也是一大問題。佔據著廣袤的漢洲大陸,並在數十年時間裡,通過各種方法奪佔了無數海外島嶼和領地,以至於使得整個齊國顯得異常地廣人稀。

為此,在過去的三十年裡,齊國不惜血本地在移民方面進行鉅額投入,還不遺餘力地鼓勵國內民眾生育,同時也極力提升國內醫療衛生條件和保育條件,在短時間內,將人口提升至五百萬。

但是如何將這些集聚的人口捏合成一個穩定而又充滿向心力的民族國家,就極大地考驗齊國的當政者的智慧和耐心。

齊國在國民教育和民間宣傳基調上,一直都強調三個“一”原則,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語言,試圖將來自大陸不同地區,以及其他國家的眾多移民全都塑造成漢洲華夏人。使所有人在內心歸屬上,都能依附於漢洲,依附於齊國,最終構成一個新的民族國家。

當然,無數的移民在來到漢洲後,在情感上,多多少少仍會寄託於母國,或者曾經生養他(她)的故鄉。甚至,不少來自大明的移民都曾暢想過,待大陸安定祥寧後,可以重返故鄉,以求得落葉歸根。

對於第一代移民,政府努力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以期儘可能地提升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忠誠感。

但是,在齊國的統治階層眼裡,移民人群中大量三觀尚未形成少年和幼童,以及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這些群體才是國家未來主體民族的構成核心,是漢洲以後的基本盤。

民族國家的建立和成型,是從不斷提升國民的認同感,並建立共享同一價值、同一歷史、同一文化,以及同一語言,以此減少民族區別和隔閡等種種手段來達成的。

而實現上述目標,大規模的國民教育便成為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

齊國在建立之初,就開始大力普及義務教育,從最早的三年免費義務教育,到六年免費義務教育,通過以國家強制性的法律形式,對國內所有適齡和青少年實施基礎知識和文化的普及教育,同時加強國家和民族屬性的認同感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