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一一章 來自英國的使者(續)

1669年8月10日,宣化,新鄉城(今東帝汶蘇艾小鎮)。

位於城西的廣場,還未到上午十點,便已經是人山人海,使得整個新鄉城充滿了煙火氣息。

今天是新鄉縣逢十的趕場日,周邊數個鄉鎮村社的百姓暫時放下手頭的農活,相攜進城,採買所需的日常用品。鐮刀、鋤頭、鐵鍬、鐵鍋、白瓷碗碟、木桶……以及糧油、布帛等生產和生活物資。

新鄉作為齊國開拓的第一處海外領地,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了。雖然,在二十多年前,宣化總管區的駐地從新鄉遷到了地理位置更為優越的鎮海(今東帝汶帝力市),但還是憑藉其先發優勢,成為宣化地區第二人口大縣和最大的商貿中心。

來自南洋的各種特產和漢洲本土輸入的工業製成品在此彙集和中轉,每年移民季的大量運輸商船和移民於該地做短暫休整,荷蘭東印度公司前往漢洲本土或者威遠進行貿易運輸……,這一切,造就了新鄉城現在的繁盛。

根據四年前的人口數據統計,整個宣化總管區已擁有七萬餘人口,而新鄉縣就佔據了兩成多,達一萬五千餘。

宣化總管區的管轄範圍除了宣化島外,周邊的牛島(今印尼延德納島)、北夷島(今印尼韋塔島,帝汶島北邊)、延陵島(今印尼阿洛島,帝汶島北邊)、松陵島(今印尼羅地道,帝汶島西南)、元和島(今印尼薩武島,帝汶島西南)、富寧島(今印尼松巴島)等數百座大小島嶼也劃歸宣化總管區轄下,成為漢洲本土的北方外圍屏障。

宣化總管區主要以農業種植和林業採伐為主,數座島上生長著大量的紅木、檀木等名貴木材,以及柚木、樟木、楠木等優質船材,在本地區稍稍加工後,便裝船運往漢洲本土,隨後便被加工成一套套名貴傢俱和一艘艘馳騁於大洋之上的海上鉅艦。

宣化島雨量充沛,河流縱橫,再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開發,此前因土壤沖蝕而略顯貧瘠的土地也在勤勞的農人手中變得日益肥沃,陸續興建的灌既工程,使得本地的水稻種植得以實現一年兩季或三季。如今,宣化地區已經成為齊國最為主要的糧食產區,為國內每年新增人口(移民)提供了穩定的糧食保障。

英國遠東特使莫里斯·麥克米倫子爵一行人在數名齊國警察的護衛下,徜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饒有興致地在一個個商販攤位上駐足流連。

諾大的廣場上,除了售賣蔬菜、水果、香料、雞鴨、豬牛羊、各種海魚等日常副食外,在許多大大小小的攤位上還有茶葉、瓷器、黃金工藝品、海參、玳冒、珍珠等貴重商品,可以說是琳琅滿目,種類繁多。

麥克米倫子爵等一行英國人,並沒有引起集市上的民眾特別關注。這荷蘭紅毛夷經常往來我新鄉,或停靠補給,或大量採購本地物資,這西洋人的面孔見得多了,也就沒啥稀奇了。不過,瞧著他們一行人被數名警察護衛著,估摸著是來了夷人的大人物,準備要去漢洲本土,覲見我們齊國大王。

麥克米倫子爵在一處攤販前,仔細挑選了十幾顆珍珠,又撿了一些姿態奇特的玳冒,隨即便讓隨從與攤販商量價錢。

“麥克米倫勳爵,他們不收我們的銀幣。”那名隨從連筆帶劃地與攤販說了半天,待口袋裡掏出十幾枚銀幣時,卻遭到了商販的拒絕,要求他們支付漢洲銀元。

“為什麼?”麥克米倫子爵驚詫地問道:“我們在巴達維亞購買物資時,尼德蘭人都收我們的銀幣,他們漢洲人為何不收?”

“他們……他們似乎嫌棄我們的銀幣成色不足。”那名隨從有些尷尬地說道:“他們只接受漢洲銀元支付我們所購買的商品。”

這個時期,英國尚未發行紙幣英鎊,仍採用的是金銀複本位制,銀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鑄幣。但英國的鑄幣與大部分歐洲國家的貨幣一樣,普遍存在“缺斤少兩”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