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二七九章 齊國的文治

    1655年1月23日,漢洲,建業。

    大明左副都御史、訪齊使團副使黃宗羲站在大殿門口,看到裡面一排排書架上佈滿藏書,震驚得無以復加。

    當他隨著齊國教部社科司郎中方以智來到淵閣時,初時頗不以為然。這片建築群看著是巍峨壯觀,而且外牆窗戶均採用了極其珍貴的透明琉璃,在遠處青山掩映下,顯得異常大氣磅礴。

    若是論建築規模,不說南京城中淵閣是遠遠不如,就是昔日北京皇城中的皇史宬,那也是無法與其相提並論。但黃宗羲對此並未流露出太多的羨慕神情,齊國偏居極南大陸,雖然佔地幅員遼闊,船堅炮利,武力強悍,但民不過數十萬,建國也未及二十年,想必國中風不昌,知識凋敝。因而,為了彰顯其小國內蘊,才會勞民傷財,建起這片雄偉壯觀華而不實的淵閣建築群。

    在一樓的觀閱大廳裡,三三兩兩分佈著數十人,端坐於窗前,捧著一本本書冊,認真的著,不時地還會拿出紙筆,不斷的謄寫抄錄,倒是有幾分書香氣息。

    待登上二樓,推開一間間藏書大廳,黃宗羲立即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這兩個成語有了新的定義。

    書,很多的書,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書海!

    走在一排排書架中間,伸手輕輕地佛動一冊冊書卷,他瞬間感到了自己的無限渺小,更是對自己曾自詡博學多識而感到無地自容。

    這得有多少冊書籍呀!

    “目前館內有各類藏書約一百三十餘萬冊。”方以智自豪地說道:“而且隨著每年移民船隊的返回,各類藏書仍舊在不斷的增加。”

    “百萬餘冊!”黃宗羲不由驚呼道:“這淵閣竟然能藏書如此之巨!”

    “整個淵閣,主要由三棟主體建築構成,大概有四萬餘平方米”

    “四萬餘平方米?平方米是何物?是描述建築物大小的概念嗎?”

    “平方米?哦,這個是描述事物表面大小的單位,類似於描述田地的一畝,一頃等大小概念。此乃我齊國創立米的單位由1791年法國創立,大概是長度和寬度均為三尺多的方寸大小。至於一米這個單位,榮我稍後再與太沖黃宗羲字先生解釋。另外,此館內藏書,除部分珍貴典籍和涉密圖書外,均向國中民眾無償開放。”

    “此大善!”黃宗羲由衷地讚道:“適才於一樓大廳所觀,發現有不少學者、士子持紙筆謄寫抄錄,此行徑亦未不禁?”

    “凡無涉密圖書,均可自由謄寫抄錄。”方以智微笑著說道:“若是經館內主持允許,部分圖書甚至可以借閱至家中,詳加參閱。”

    “此舉,可謂是我輩人之善事。”黃宗羲不由嘆道:“想我大明境內,有藏書者不知凡幾,卻未曾如你齊國這般,可供大眾無償觀閱借讀。”

    “是呀,不滿太沖先生,當年我剛至漢洲本土,在見到淵閣中如此之多書冊,幾欲瘋魔,曾連續數月流連於此,不寢不食,終日翻閱各類典藏籍。想來,甚為可笑呀!”方以智笑著捋了捋頜下短鬚。

    “哈哈,密之先生方以智字,此館內如此之多藏書,某,也欲行此為呀!”黃宗羲撫摸著書架上的書籍,大笑不止。

    人類之所以能夠走出矇昧,並不是某個特殊人物在暴力和陰謀上多麼驚天地泣鬼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智慧和知識的積累,或者說是書籍的力量。客觀地說,知識總量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對一個人來說,一本書或許就足以使其“知識淵博”,但對一個社會來說,僅有一本書是明顯不夠的。當很多書被集中在一起,就有了圖書館。實際上,類似永樂大典、百科全書這樣的多卷本巨著,本身就是一座圖書館。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書籍這種特殊的“手工藝品”因為其昂貴,一般個人幾乎無法擁有,所以,大多數書籍都被保存在圖書館裡。因為忌燈火,在昏暗陰冷的圖書館看書,絕不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西方早期的圖書和經卷一般都被收藏於修道院,但數量很少,也就幾本書而已。直到大學的出現以後,歐洲才出現了面向世俗的圖書館,而這些圖書館的書籍也少得可憐。在13世紀中期,巴黎索邦神學院在當時是擁有歐洲最多的藏書,也僅僅超過一千冊卷。為了防止珍貴的羊皮書被盜,這些書都用鐵鏈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