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二四八章 糧食和人口

    1652年10月18日,漢洲,大興府(今澳洲布里斯班市),永昌縣(今澳洲黃金海岸)

    高喜全種植完一隴土豆,然後艱難地直起腰來,放下鐵鍬,揮手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二十餘天的時間,靠著村裡租來的耕牛、騾馬,先後栽了五畝多土豆,十幾畝小麥,終於就要結束忙碌的春耕。

    雖然身體極為疲憊,但看著田地裡陸續生髮的幼苗,高喜全內心是極為充實而又欣慰的。腦海裡不由開始浮現出,自家婆娘的手裡端著一碗香氣誘人鯨肉燉土豆,而且還冒著熱氣,緩緩朝自己走來。兩個孩子手裡抓著鬆軟的白麵饅頭,大口大口地使勁嚼著。

    “當家的,喝口水,歇歇吧。”高喜全的媳婦高李氏挺著八個月大的孕肚,將水壺遞給自己的丈夫。

    “放糖了?”高喜全接過水壺,剛喝了口,不由驚詫地看著自己的妻子。

    “哎,放了點。”高李氏笑著點點頭,“你幹活重,喝點糖水補一補。”

    “俺喝白開水就行,以後莫要放糖了。”高喜全嘴裡說著,卻不由自主地灌了一大口,“屋裡賣的紅糖,可是為你補身體的。”

    高李氏只是笑笑,鄉里的接生女郎中可說了,孕婦可不能多吃糖,但自家的丈夫卻是一個疼人的男人,想著糖水可以補充氣血,硬是花了幾角錢,買了一些放在屋裡。

    記得小時候,見到村裡的那些婦人在懷孕生小孩時,哪有什麼糖水可吃,甚至連魚呀、肉呀、雞蛋什麼的都沒有。而如今,屋裡養著十幾只雞鴨,時有禽蛋可吃。並且,每隔旬日鄉里趕場時,花個幾角錢,還能買上好大一塊鯨肉,足以吃用許多天。

    這在漢洲的日子,與曾經的大明相比,可不就是天堂一般,吃飽穿暖,有田地,有屋宅。即使遇到去年那般大旱時節,也不會餓肚子。可惜了自己半途死在海上的母親,不能跟著一起享福。

    “當家的,你說這下半年旱情能減輕一點嗎?這小麥若是出了苗,缺了熵情,到了明年可又沒多少收成。”高李氏抬頭看了看紅豔豔的日頭,不由皺眉說道。

    “俺哪曉得老天爺的事!”高喜全將水壺遞給身後剛滿兩歲的小兒子,看著他喝得眉開眼笑,臉上也露出一絲溫馨,“大不了,俺們繼續吃土豆,喝玉米粥,啃玉米饅頭,也能將肚子湖弄飽。說不定,到時候官家還要繼續給俺們發救濟糧。”

    以大興府所處的溫暖溼潤環境及數年的土地改良,整個地區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大範圍地種植小麥、棉花、蔗糖等農作物,而最初開拓時期大量栽種的土豆、高粱、玉米等粗糧作物已然逐步減少。但隨著去年漢洲東部的旱情蔓延和擴展,農作物大面積的減產或者絕收,使得整個地區糧食供應驟然緊張起來。

    因而,整個漢洲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的地方政府和農事官員便積極組織農民大範圍栽種土豆等耐旱且高產作物,以應對突然面臨的糧食供應問題。

    土豆的馴化是8000年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先民完成的,印第安人還馴化了其他諸如玉米、紅薯、木薯、花生、西紅柿等食物。不過,對南美洲居民而言,安第斯山脈高寒貧瘠,土豆的重要性超過了玉米。15世紀末,即西班牙征服南美洲之前,分佈在安第斯山脈上的印加文明人口達到了1000萬,其人口密度超過同一時期的歐洲。可以說,土豆養活了南美洲大量的人口,是印加文明繁榮的根基所在。

    西班牙人到達南美洲大陸後,在南美髮現了土豆這種植物,將土豆育種和果實帶回舊大陸,由此土豆開啟了全球傳播之旅。

    土豆雖然在16世紀初就引入歐洲,但是主要生長在達官貴人的花園裡,長期以來不怎麼不被人們青睞,只有特別貧困的家庭才以土豆為食。

    土豆直到18世紀中期,種植規模才加快推進,是在愛爾蘭地區開始自發性的傳播。愛爾蘭人之所以廣泛種植土豆,是因為英國人的殖民統治,肥沃的土地被英國人佔有,貧瘠的土地留給了愛爾蘭人。愛爾蘭人只能選擇種植易存活、產量高的土豆湖口。土豆為愛爾蘭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人口從18世紀中期的150萬,爆增至19世紀40年代的800多萬人,有5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