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二三零章 荷蘭人的好意

    1651年3月25日,漢洲,建業城。

    荷蘭東印度公司駐齊國商務代表瑞克·沃爾夫從許玉昌手中接過一件白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瓷器周身裝飾有幽靜雅緻的青花影,藍白相映,怡然成趣,堪稱精美絕倫。

    “這瓷器真的是你們漢洲本土燒製的?”瑞克·沃爾夫仔細觀賞著,手不停地在青花瓷上面磨挲著,愛不釋手,心中也是讚歎不已。

    “當然!”漢洲總商社大掌櫃許玉昌頗為自傲地說道:“除了這青花瓷,那邊還有幾件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瓷等不同類別的瓷器,其形制、色澤、質地和外觀,與大明景德出品的瓷器幾無二致。”

    數年前,自來自大明淮安的大商人周應平送來數十名景德鎮瓷匠後,齊國於大明境內也通過各種手段,陸續蒐羅了數百名瓷匠,其中不乏來自景德鎮“御窯廠”的大匠。

    這些瓷匠經過三年多的地質考察,最終在漢洲東部雲陽(今澳洲東部麥凱市)附近,發現大量高品位的高嶺土,而且儲量極大,非常適合燒製瓷器。

    去年八月,一座小型的窯場在雲陽興建,然後開始連續不斷地進行試驗性燒製,最終於今年一月,成功燒製出一批堪比景德官窯出品的精美瓷器。隨後,工部和雲陽府當即各自投入人員和資金,開始建設一座大規模的窯場,準備批量生產各類瓷器,以彌補和替代大明因陷入內亂,而暫停供應的瓷器市場。

    而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產品中,除了佔據最大份額的香料產品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大明的瓷器和絲綢,為荷蘭人帶來鉅額的貿易利潤。

    荷蘭東印度公司最早得到的大明的瓷器,是在公司成立之初,在馬六甲海峽捕獲了葡萄牙商船“聖卡塔琳娜號”,奪得了約10萬件、重60噸的瓷器。船上有大批款式獨特的中國青花瓷,其特點是在盤、碗的口沿繪製排列整齊有序的分格及開光,內有山水、人物、花卉、果實,中央則繪畫吉祥的花鳥紋樣。

    這批瓷器抵達阿姆斯特丹後引起了轟動,拍賣了近200萬荷蘭盾。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啟動資金也不過650萬荷蘭盾,而這批來自大明的瓷器就為公司帶來如此鉅額的利潤,可謂相當驚人。

    不得不說荷蘭人極具商業頭腦,除了轉賣大明精美絕倫的瓷器藝術品,他們很快就發現需要增加歐洲人的日用瓷器,走“流量路線”的日常定製,比如燭臺、芥末罐、啤酒杯、鹽罐和其它器具。善於創新的荷蘭人採用了“來樣加工”定製的生產模式,把歐洲生活用具做成木製模型,在1635年帶到中國模彷生產。首批產品在1639年運回荷蘭,大受歡迎。除木製模型以外,還使用了現成的玻璃、銀器和陶器器皿。隨著定燒瓷需求量的增多,繪有所需器型、紋樣的畫本圖樣取代了模型,極大地推動了定燒瓷的生產。這些瓷器“式多奇巧,歲無定樣”,隨歐洲市場的潮流而不斷變化。

    據後世保守估計,在整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大約從中國進口了超過1500萬件瓷器銷往歐洲和亞洲各國,而東印度公司從中也賺取了海量的貿易利潤。

    但是,隨著1644年滿清入關,大明政權崩塌,整個國內陷入無序的戰亂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獲得的瓷器是逐年減少,直至到這兩年時間,趨近於無,讓荷蘭東印度公司頓時失去了這一項利潤最為豐厚的商品,為此鬱悶不已。

    如今,神奇的漢洲,竟然可以燒製出與大明一般無二的的瓷器,如何不讓瑞克·沃爾夫為之欣喜。

    “你們漢洲每年可以生產多少件瓷器?能否按照我們的提供的模型和圖樣進行定製燒製?”沃爾夫將那件青瓷輕輕地放在桌桉上,看著許玉昌,“另外,這價格如何協定?”

    “今年我們可以為你們東印度公司提供五萬到八萬件,到了明年,數量可以達到十五萬件以上。”許玉昌笑眯眯地說道:“對於你們東印度公司的定製燒瓷,我們也可以完全做到。至於價格嘛,我們雙方之間可以針對不同類別的瓷器,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協商。但我可以保證,你們東印度公司將我們生產的瓷器運回歐洲市場,一定會獲得令人羨慕的鉅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