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二七章 海上勇者

    1646年1月23日,漢洲東部海域。

    卞安良高高地站在“風清2號”的桅杆上,舉著單筒望遠鏡,仔細地搜索著無邊無盡的海平面。刺眼的陽光,使得他觀察了許久的眼睛有些生痛。但他不敢懈怠,只是輕輕地揉了揉眼睛,又繼續看著海面,尋找可能出現的鯨魚。

    雖然,卞安良只有十九歲,但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捕鯨人了,在這片海域已經經歷了兩年捕鯨活動,已經逐漸證明了他的能力。

    來漢洲之前,他是一個孤苦無依的廣東疍家人,日子過得飢寒交困,偶爾回到岸邊,卻是遭到無數人的嫌棄和厭惡。好在三年前,幾艘漢洲的移民船駛入廣州碼頭,最早移民漢洲的疍家水手,將他們一群可憐的水上難民帶到了漢洲人的船上,並一路輾轉,來到了漢洲本土。

    最早被分配至漢洲東部大興(今澳洲布里斯班市)總管區,為當地民眾捕魚行船,仍舊從事著自己從小就是慣常做的水上活計,但在這裡,他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生活。沒有人再歧視他們,更沒有人再阻止他們登岸生活。所吃的食物物,也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魚蝦牡蠣和海草(海帶),有稻米,玉米、甚至還有白麵,而且還能讓你吃飽。

    聽說,再過上幾年,當地的官人們還會給他們每個移民分配一套宅院,發放一個媳婦。雖然,這些都需要他們在未來幾年(或者十幾年)分期償還給官府,但畢竟給了每個移民無限的希望,他們也可以在岸上有一個家了。

    兩年前,從北邊的建業城來了一群西洋夷人,說是來專門從歐洲僱傭而來的,教授漢洲人捕獵海中的鯨魚。因為年輕,為人機靈,便與一百多人一起被選中,跟隨那些西洋夷人出海捕鯨魚。

    當他們第一次配合這些夷人在大海深處,捕獲了一條房子那麼大的鯨魚時,每個人都驚呆了。這麼一條大魚,恐怕數千人一頓都吃不完吧。

    然而,船上的那些夷人和幾個建業府來的匠人,卻對他們這種想法嘲笑不已。他們說,鯨魚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巨量的魚肉,而是它身上的鯨油,那可是一種重要工業用油脂。用於製革,也用於回火浴(鍊鋼用)和用作精密儀器的潤滑劑等。氫化後可作食用和製造肥皂、蠟燭等的原料。

    另外,鯨魚無論是骨、皮、肉(並不好吃,吃起來像有魚腥味的獸肉)、須,還是油、奶等都是重要的食品、化工原料,即使利用後的渣滓,也可用來作肥料。鯨魚的全身都可以為人所用,鯨肉可以研成粗粉當做飼料,製造人造纖維,鯨皮還可以用來做衣服和皮包,鯨骨可以製成肥料,內臟可以提取藥物。鯨鬚可以製成很多物品,如刷子、婦女的胸衣,還有傘骨。

    如今,在大興城(今澳洲布里斯班市),當地政府已經興建了兩家鯨魚加工場,處理捕獲的鯨魚,將鯨肉、鯨油、鯨骨、鯨鬚等各個部位進行加工。考慮到捕獲鯨魚再返回岸邊加工,可能會耗時耗力,效率低下。該地區漁政部門已經向建業造船廠提交了一種新型捕鯨船的需求,即設計建造可直接在海上處理部分鯨魚的特種船隻,以節約捕鯨船的往返時間。

    “前方發現一頭鯨魚!”卞安良突然挺直了腰桿,大聲地喊道:“左前方有一頭巨大的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