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二四章 剪刀差

    1645年12月2日,龍目島(印尼巴厘島東側),馬塔蘭。

    “俺們給這個土邦賣些刀劍長矛,於荷蘭人而言,是不是就有些越界了?”

    一艘三桅武裝運輸船靜靜的停泊在馬塔蘭王國(非爪哇島上的馬打蘭王國)的港口邊,數十名土人在幾個碼頭官員的驅使下,奮力地將船上的貨物一一搬運下來, 然後凌亂地擺放在碼頭空地上,這一幕讓船上的水手看了,不禁連連搖頭。這土人幹活,就是太粗糙。

    這艘三桅武裝運輸船若不是桅杆上高高飄揚著一面齊國的紅色旭日黃龍旗,很容易讓人誤認為是一艘荷蘭東印度公司旗下的商船。

    這艘三百噸的三桅武裝運輸船,長度約三十米, 整個外形構造, 幾乎與荷蘭人在歐洲和東印度群島日常使用的三桅運輸船一模一樣。

    當然,這艘三桅武裝運輸船也不是齊國人俘獲的東印度公司商船, 不折不扣地漢洲建業造船場出產,不過其技術來源,自然是荷蘭人的。

    三年前,曾經的東印度公司高級商務參贊路德維德先生派遣他的管家隨著新任巴達維亞總督來到遠東地區,並藉著與漢洲和平談判的時機,來到建業城與漢洲人做了一筆非常“有價值意義”的商品買賣,將許多荷蘭本土若干造船技術連同二十多名船匠,一起賣給了漢洲。

    三桅戰船是荷蘭人在十七世紀時所開發出來的船隻,吃水淺且載貨量大,更重要的是,整條船僅需要少數的水手便能操控,對於極度缺乏人力,尤其是水手的漢洲而言,簡直是專門給他們量身定製的船型。

    目前,這種三桅戰船在漢洲已經陸續建造了八艘, 主要執行中短程距離的貨物運輸任務, 往來漢洲東、西部地區和附近南洋島嶼。至於威遠造船場建造兩百噸以下的中小型槳帆船,則基本上用於近海和一些距離較短海上運輸。

    隨著漢洲造船工業的發展,困擾齊國十年來的船隻數量不足的短板,早已不復存在。若是建業和威遠兩個造船場開足馬力建造生產,每年至少可增加四五條以上的大船,增加運力不下三千噸。但是,船隻是不缺了,可用於補充的水手,卻一直都存在不少缺口。

    可以說,海上跑船的水手,有很大部分都是沒有什麼遠洋航行經驗的雛鳥,有的甚至在近海只經歷了半年以上的捕魚,便會被水師和各個運輸商社給急切地徵召到所屬艦船上面來,去填補船上的各個空缺崗位。

    而這艘隸屬於漢洲總商社旗下的三桅武裝運輸船,除了幾個關鍵崗位是數年操船經驗的老手外,其餘的水手均為上船不到一年的新手。若是在海上遇到了海盜,或者某個敵對勢力的截殺,恐怕連扯帆逃跑的能力都沒有。

    不過,此地距離帝汶島較近, 周邊勢力除了荷蘭人稍有威脅外, 附近的土邦王國那些小舢板自然不會對這艘三桅武裝運輸船造成威脅, 安全方面倒是無虞。

    龍目島十幾年前還是屬於西邊的拉蘭圖卡素丹王國的領地,但是八年前,被望加錫的戈瓦素丹王國佔領,納入其勢力範圍。而到了1640年,西邊的巴釐人奪佔該島,並在島上先後建立了四個王國。其中之一就是以馬塔蘭周邊領地的馬塔蘭王國。

    因為在年初,齊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霍倫堡的存在,發生過一段緊張對峙,以至於造成了漢洲本土大量工業製成品積壓於港口和工廠之中,對齊國的經濟形成一定的衝擊。為此,齊國商貿部和其控制下的幾個商社,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分銷網絡,開拓屬於自己的獨立市場,逐步減少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業網絡渠道。

    雖然這座島上的統治者由原先的戈瓦人變成了巴釐人,但戈瓦人的影響力還是有的。年初與望加錫的戈瓦素丹王國建立直接聯繫後,通過他們的關係,漢洲總商社成功地進入了馬塔蘭王國市場,並藉此,將商業觸角深入到整個島嶼上。

    在上一次交易完成後,馬塔蘭素丹王國便要求漢洲人能提供一些刀劍長矛等武器,用於鎮壓國中薩薩克人的反抗。考慮到商業貿易的維持,那麼對於客人的需求,自然要極力滿足。雖然當初與荷蘭人有約定,不得向東印度群島流入各種軍事物資裝備,以免影響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