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八六章 機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人類從早期的愚昧落後的原始文明,逐漸過渡到農耕文明,以後也會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部分國家會邁入工業文明,繼而掀起了波瀾壯闊而又血腥殘酷的殖民擴張運動,對那些仍舊處於農耕文明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的瘋狂的掠奪和壓制,同時也為自身的工業發展積累了充足的資本,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在傳統農耕時代,創新的動機很少。國家的政府和貴族地主階級壟斷著他們社會的許多資源,因此,他們往往更喜歡傳統的行事方式,而不是新奇的方法。後者不太可能奏效,甚至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一般而言,商人和工匠也是比較保守的,在一個沒有專利法保護的時代,努力從事發明創造的人通常發現,他們自己的創新馬上就會被他人模仿,或者受到強大的手工行會的壓制。在這種環境下,投資新技術是沒什麼價值的。

    農業時代技術變化的緩慢節奏本身就阻礙了創新,因為這意味著,投資者根本不可能在有生之年獲得任何回報。對一些工坊場主或者貴族地主階級來說,與其辛辛苦苦尋找更有效的貿易途徑,不如用武力或律法手段來維護對絲綢或者寶石之類商品的壟斷權。對一個國家政府來說,以奪取鄰國財富的方式來促進經濟增長似乎合情合理。在一個沒有後世那種研究機構和競爭公司的社會,戰爭的風險(儘管存在風險)通常要小於向不確定的技術進行投資,因為這種投資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好幾個世紀才能產生利潤。

    當然,農人的耕作也妨礙了創新。大多數食物、燃料和紡織品來自小農戶,他們使用的技術很傳統,也沒有什麼途徑獲得資金或技術。在這個時期,絕大多數的人居住在農村,遠離城市的知識中心,與市場和新技術的聯繫很少。

    農人佔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絕大多數,也是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他們的生產力很低,因此,農耕文明的整體生產力水平必然也是低下的。農戶低下的生產力也限制了城鎮和城市的規模,因為一般而言,在農業時代大部分時間裡,大約9個農民才能供養一個城鎮人員。這意味著城市人口通常只佔總人口的10%。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的城市人口規模最多也就是三五萬到十萬左右。

    不過,即使在農耕文明中,至少也存在某種創新的區域所在,那就是存在競爭市場的地方。而有競爭的地方,效率就顯得很重要,因為通常而言,工作最出色、價格最低廉的商人和工匠,最有可能為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找到買家。

    漢洲若是想直接從農耕文明跨越到工業文明,繼而躋身強國行列,那必須要在漢洲民眾當中大力培育和發展工業文明基因。

    除了鼓勵普通民眾進行各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發明,還要儘可能的擴大平民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學習到基本的文化知識,以提升漢洲的國民素質。齊天曾經野心勃勃的想通過全國性的掃盲運動,將漢洲不多的人口識字率提高到30%--40%。但經過五六年的發展,他就被無情的現實打了臉。

    要知道,後世新中國剛解放的時候,國人識字率大概在10~20%左右。然後以此為基礎,將識字率提高到66%,就花了28年。這個數據還是基於在工業文明的背景下才得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