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風月1 作品

第234章 你們不對勁!

    日軍騎兵陣列,在緩緩小跑五十米後,開始逐漸加速。

    而中國130餘名騎兵,還在小跑,並沒有進入加速狀態。

    藤原本一眼中露出輕蔑,雙方距離已經接近至400,中國人裝備的低劣蒙古馬竟然還敢不加速,而只需再過十秒,他坐下的大青馬就會加速至最巔峰。

    那個時候,時速達到60公里極速的騎兵們就會像一杆杆飛馳的箭,將中國人沒能加速至最高速的騎兵陣列像黃油一樣毫不費力的切至支離破碎。

    沒有了騎陣,騎兵們只能各自為戰,人數再多,又有何用?

    這一仗,他已是贏定。

    藤原本一的自傲自然有他的道理,騎術和戰鬥意志暫不去論他,雙方所裝備之馬匹原本就相差極大。

    日軍的戰馬俗稱為東洋馬,並不是本地馬種,而是經過精心培育而來。

    這戰馬培育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是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從明治維新開始,正在崛起的日本無比重視戰馬的培育。日本本土的馬也屬於蒙古馬種,或許在島國素來有‘異’體相吸的緣故,體高(由鬐甲頂點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原本就不過1.35米的蒙古馬到了日本體高竟然再度降低,不過1.3米。

    於是,日本政府開始引進阿拉伯馬、純種馬、盎格魯阿拉伯馬,以這幾種馬和本土馬進行雜交,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於培育出屬於日本自己的大名鼎鼎的東洋馬。

    就這,還要經過挑選,體高達到1.53米,體重為460公斤,而且無累贅之肉的軍馬才有資格成為騎兵的戰馬,落選的只能當炮兵挽馬、輜重挽馬或是馱馬。

    反觀中國騎兵所騎乘的蒙古馬,體高不過1.35米,體重最重的也不過360公斤,最高時速不足50公里每小時,各項指標都距離東洋馬差上一大截。

    當然了,中國騎兵選蒙古馬做為戰馬,雖也有無奈之舉,但蒙古馬也有它的優勢。

    該類馬匹不用**糧,什麼季節吃什麼草料即可,又吃苦耐勞不畏寒冷,生命力極其頑強。

    用句大白話說,就是好養活。這個特點是最適合現在的中國國情不過。

    而日本的東洋馬,一天不配點精糧就得掉膘,導致日本騎兵平常所攜帶的糧食,馬糧比人的口糧要多,徹底的金貴玩意兒。

    另外,蒙古馬在長途行軍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在東北,騎兵們曾經連續行軍十天,每天達到100公里,若換成日本的東洋馬,那可是萬萬不能的。

    可是,這些特點和現在的戰場並沒有半毛錢關係,騎兵對決,靠的就是短距離速度快速提升以及馬匹本身重量,萬一避之不及兩馬對撞上,自然是身高體重的佔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