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風月1 作品

第318章 ‘土鱉’氣球

    不過,日軍這種觀察用飛艇或者說載人氣球可真不是什麼土鱉,為了這個在未來看來極其土鱉的玩意兒,日本從十九世紀中葉就開始投入巨資進行研究。

    日本將氣球作為軍事用途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時期的內戰,西南戰爭時期政府軍被西鄉隆盛部圍困在熊本城,與外界中斷聯繫,最後靠城內的工部大學研製的一個氣球將情報傳回京都。

    此後,日本海軍開始了氣球研發,並於1877年4月中旬研發成功。但是在試飛過程中發現,氣球仍然不太穩定,安全性沒有保障。而後,不服氣的日軍陸軍也單獨研發出了一個氣球,但試驗結果你懂的,陸軍土鱉也沒有比海軍馬陸強多少,還是不求行。

    又過了十幾年,習慣性搞拿來主義的日本決定,個闆闆的老子不投錢搞研發了,老子買。

    花巨資從法蘭西引進了一整套氣球設備,但日本這個倒黴孩子沒這命,在運回國途徑印度洋時,由於高溫高溼使氣球表面的橡膠塗層變質融化,氣密性難以保證,在隔年的試飛當中仍然以失敗告終。

    直到1903年,一個民間人士製造的一款“山田”式氣球在參加陸軍演習中,發揮了不錯的效果,被迅速推廣。

    說白了,莫松子眼裡的那個土鱉氣球,真的是土鱉研發出來的。

    只不過,就算這個土鱉玩意兒,在中日兩國的戰場上,依然也是很難得的,甚至可以從技術上說得上高精尖,從作用上對於日軍的幫助極大。

    戰場偵察對於這個時代的軍隊來講無外乎有兩種方式:陸地上偵察兵偵察,天空中偵察機偵察。

    但日本人卻是用這種被稱作繫留氣球的玩意兒多了一種方式,甚至比那兩種都要好。

    繫留氣球比起飛機有幾大優點:一是可以懸停在空中,360度觀察目標,通過觀測儀器最遠可以發現10公里以外的目標,而一掠而過的飛機很難清楚地觀測;

    二是氣球上連接了電話線,隨時可以將情報傳遞給前方,而當時的飛機卻是做不到這一點。

    三是氣球不受時間影響,可以在夜間升空;

    四是氣球升空沒有聲音,不易被覺察到。

    日本人靠著這個,可以給火炮精準的引導,在華北戰場上給中國軍人造成了極大殺傷,尤其是在未來一個月後的金陵大戰中,更是將其優點體現的淋漓盡致。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空軍已經損失殆盡,日軍甚至能在10公里外升起大氣球,啥玩意兒防空高炮都對其只能乾瞪眼。

    不過,想升起這種氣球絕不容易,光是繫留車就重達5噸,繫留繩多達10多條,升空時需要先展開沉重的氣囊,再灌入氫氣,這需要40多個士兵操作,同時需要平坦的大道和廣闊的空間。

    所以,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就算松江城內的火炮打得日軍哭爹喊娘,日本人也沒弄出這玩意兒來讓自己的火炮實施報復,一直等到重炮旅團抵達,做為松江城下最牛逼的大佬,第六師團長谷壽夫覺得,機會來了。

    就是沒成想,重炮旅團太牛逼,激起的硝煙把松江城罩的嚴嚴實實,有特殊觀察儀器的氣球也看不到城內具體情況,谷壽夫一怒之下讓氣球部隊從2000多米外抵近到1000米,但氣球部隊的指揮官不是傻叉,悄悄留在1500米外就不再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