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戰列艦 作品

1.13章 不顯名,功深藏

    衛鏗:“這個就是就業,消費一起抓。”心裡補充,“每日上班賊煩了,沒工夫在app上籤到。”

    當今經濟危機中,神州的邊緣階層急劇擴大。消費不起二十塊錢以上的洗浴用品,消費不了一百塊錢以上的衣服,甚至糧油都無法保障。他們拒絕低報酬的工作,是害怕付出了強力的勞動後,仍然養活不了家庭。

    而當今神州內閣處理矛盾的手段,在衛鏗眼裡簡直就是人浮於事。

    為了保護地主階層、大工廠主的利益,為了生產鏈不垮,每年採購大量貨物,而這些收購的貨物也沒有渠道去處理,每年除了在幾個定點的救濟處分給窮人,但就憑公務員那些人手,根本沒法給底層需要的人進行分發。

    而今年,這些要在市場上過剩的物資,衛鏗都接了過來,掛在了這些個廉價電商平臺上。政府既然發不了過剩物資,這樣的商業平臺能發。

    當然,如此次品,劣等產品堂而皇之的售賣,讓神州內的主流商業報紙大肆嘲笑,他們不相信有人會去買,是的,在城裡人通過電話報紙,進行調查問卷,結果得到的“不會嘗試”的答案是百分之九十九。

    但是現代社會學書本上教過:抽樣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和廣泛性,這些媒體的調查都沒管這些。

    買東西,是考驗品味?還是考慮實際需求?

    對21世紀大學時吃過泡麵的衛鏗來說,買東西僅僅是需求,27世紀憋論文時請學長和他師妹吃功夫菜那是要牌面。

    “不同物質條件”,理解社會經濟活動是不同的!因此,當社會上一部分固有價值觀的人聚成了一個封閉的圈子,他們會集體忽略某個方位的經濟活動。

    例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人,能理解90、00那動輒上千手辦的經濟活動嗎?城市中富家千金,想象得到,橋洞下老頭子撿廢品的經濟活動嗎?

    這個時代,窮人還是多的。

    所以隨後的發展大跌了主流媒體的眼鏡,他們覺得賣不出去的廉價商品,賣完了?在他們的經濟模型中,一個個市場是供大於求,往年的市場數據中消費產品人群規模明明沒有這麼多,這明顯是超出了需求了,早就飽和了呀,怎麼會被搶完了呢?

    這些習慣於將人量化的經濟學家,可能搞錯了一個概念。

    消費者兩天喝一杯牛奶,調查問卷上會填寫:“喝不慣”,而不是不要麵皮的填“喝不起”。事實上十二三歲的少年,完全可以牛奶當水喝。

    【一千多塊錢的手辦,一本正經且保守的衛鏗:“我不會買,那玩意太羞恥了,不符合我品味,我不喜歡玩塑料小人。”價格降到一百塊錢,思想開放的衛鏗:“我覺得,我可以追一追潮流。”】

    幾個月後,簽到打折的消費熱潮並沒有衰減,大量的農副產品不僅僅通過平臺賣給了新工業園人員,還通過這群工人賣給了他們的親戚,好友,而這群人代表著城鄉交接區域的消費群體。

    緊接著,這股浪潮開始進一步推進,在純粹的農村市場和城市市場雙開花。

    廉價的水杯、水壺,技術落後十年的黑白電視機、衛星鐵鍋,這些個洛水集團撿破爛來的落後產能,迅速朝著鄉村擴散。

    而鄉村得到了貸款更新農業生產技術,品質提升的農產品卻也不僅僅在洛水的新工業園擴散,因為價格實在太便宜了也打到了大城市內,在那些上流行業的人群中,搶了一定的市場,形成了一個循環。

    1970年上半年,確定這個循環是可行的,衛鏗又推了一把。

    洛水集團最高董事會上決定推動西部的道路網絡更新,並且願意繼續投資電網體系。因為啊,目前那些和洛水籤合同的鄉村需要電,而採光發電工業園,一天的發電有時間波動性,搶不到城市訂單,但鄉村小企業恰好在服務內。

    神州目前的道路網其實是很不錯的基礎,只是一些支線需要處理。

    電網體系更是老官僚體系維繫的國家產業,年年投入資金,部分設施也都健全,只是過去經濟一直是週期蕭條沒法盈利。

    神州總諮議院中默許了洛水集團的經濟擴張。但大人物們對當代衛家家主,有了“謀商利不思國策”的偏見。

    ……

    洛水集團內認真嚴肅的衛鏗在1970年的目標規劃中落筆道:“第三次工業時代,輕工業,農業,交通重工業的經濟規模基礎,決定了it產業的市場需求。”

    紡織業,農業,經濟活動規模越大,信息的彙總處理負擔越大,按照傳統的手法是不斷的招收辦事員!蘇俄的計劃經濟就這樣,只是辦事員越來越多,政府辦事處越來越臃腫。

    信息時代,這些枯燥的工作,只要一個電子設備內的軟件程序就能完成辦公。

    換而言之,龐大的經濟活動,能產生對it業的需求。而只有產生了這樣的市場,才能養活it產業。主世界二十世紀,印度這個“世界辦公室”是為歐洲服務的,他自己本土經濟活動用不著it產業。

    it可以民用,也可以軍用!這本來就是信息技術革命的一部分。

    這盤棋,衛鏗下的跨度太大了,從信息產業的培訓學校剛開始辦就佈局了。應當沒人能看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