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162章 急救思路

    席裝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讓畫面起摺痕。

    這種裝裱方式,在中國的秦漢以及魏晉時期,都還很流行,但是到了隋唐,就被經摺裝取代。不過,它在東洋找到了生存土壤,即便是今天,依舊是東洋書畫裝幀的一種較為常見的方式。

    1903年,大英博物館以25英鎊的價格,得到這幅畫作,可是,當時這幅畫作就出現了“掉渣現象”。萬般無奈之下,他們邀請了東洋書畫名家、刻版大師杉崎秀明,對這幅畫作進行急救。

    杉崎秀明認為這是是顧愷之真跡,用席裝自然也就很符合“魏晉之風”,因而將這幅畫作,上了這種裝裱方式,並且使用了當時東洋很流行的明膠。

    諸不知,他的這種做法,為《女史箴圖》帶來嚴重的二次傷害。

    盧燦對於去明膠、抽席裝和襯底,都沒意見,但是,他對抽掉席裝和襯底之後,如何讓已經明顯破碎的畫面得以“固化”,存有疑問。

    文哲生和王季遷兩位老爺子,給出的建議是在畫作的背面上玉米漿糊,費仲聯也表示贊同。

    盧燦是高手沒錯,可不代表他什麼都厲害,在文物修復上,他的眼光未必有王季遷老爺子高,手段和技巧上,未必有文哲生、費仲聯強。

    用玉米漿糊做畫面的底子,他還真沒這麼玩過,故而有些擔心。

    “你放心,文哲生和費仲聯既然說行,那就一定沒問題。”王季遷老爺子笑笑。

    盧燦不是“百事百通”,顯然更符合年輕人的形象。對於盧燦,他印象非常好,既然對方有不瞭解,他也不吝於傳授一些經驗。

    他笑著拿著筷子,點了點面前的燒麥,“麵粉漿糊適合為紙片打底,吸水性不錯,粘度也合適;米粉漿糊粘度強,適合為古籍善本做背脊裝幀和封面封底裝幀;蒜汁適合瓷器、玉器的粘合;洋蔥汁和肥皂,適合青銅器和錫器補漏......這些,你應該也很清楚吧?

    ”

    盧燦朝老先生拱手致謝,有些他知道,有些還真不知道。

    學問無處不在啊!

    “你們在聊今天的急救手術?”旁邊響起傑西卡清亮的聲音。盧燦與王老的談話,用的都是粵語,羅森根本聽不懂,本能的,她覺得實在討論今天的急救工作。

    對方要全程參與所有置換回來展品的修復工作,沒有隱瞞的必要,盧燦點點頭。

    羅森來了興趣,抬手追問,“你們準備如何急救?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人們很喜歡將修復古董、藝術品工作,形容成“動手術”,事實上,大多數文物修復工作,都要比做一臺手術,更復雜!

    被一截為三的《女史箴圖》唐摹本,需要急救,也就是讓它的狀態不能惡化,便於安全運送回香江,在虎園博物館,還有一臺更大的“手術”等著它。

    可是,即便是急救,也絕對比一臺大型手術還要複雜。

    “整個修復過程,有無數的難題需要克服,最能考驗修復水平也是最難的,有五點。”盧燦豎起一隻手掌,“你明白這五點,也就明白我們如何修復這幅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