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LL 作品

第447章 百年孤獨

    甚至有氣候學家絕望的表示,這顆星球或許不是在向“廢土行星”轉變,而是在向生態圈更為堅強的“極地行星”演變,三分之一的陸地最終都將被掩埋在240米厚的冰層之下。

    那場戰爭恐怕讓這個世界倒退了一萬八千年。

    不過,即便如此,清除掉這顆星球上

    的黏菌仍然是最首要的問題。種種研究跡象都表明著,這種“複雜”的生物比起其他地球上原生的碳基生物更加耐寒。

    如果不能在情況更加惡化之前解決掉這個麻煩,未來的麻煩將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到目前為止,倖存者們暫時還沒有發現黏菌的“自限性”,只是單純恐懼著那些扔核彈都清不乾淨的怪物。

    如果讓那時候的倖存者們知道,其實只要放棄人聯時代的都市圈退到建築密度更低的郊區,等黏菌膨脹到一定程度之後自己就會進入衰退期,恐怕也沒那麼多麻煩事兒了。

    當然,這是站在後來者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了,很多針對黏菌的研究成功正是在對黏菌的戰爭中被發現的。

    總之為了增添人力的損失,委員會的防務部在“威蘭特人計劃”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他們需要一種“既能快速量產,又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克隆人士兵。

    他們不用很會感,甚至不必擁有異常人類的心智,但必須在最短時間完成從流水線到戰場的週期。

    相比起廢土紀元21年的防務部門,41年的防務部門明顯已經逐漸走向了極端。

    戰後重建委員會就相關立法一事召開了會議討論,生產、防衛、技術三大部門都參與到了這場辯論中。

    這場會議被文獻記載為“三方會議”

    而這同時也是戰後重建委員會成立以來遭遇的第二次重大分歧。

    長久以來積攢的矛盾在會議結束之前就已經達到了頂峰,而公開辯論的會議更像是一個宣洩口。

    持續承受傷亡的防務部門,要求生產和技術部門提供一種“能夠在戰場上發揮足夠作用的克隆人士兵”,代替人聯士兵的傷亡。

    站在防務部的立場上,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畢竟他們的士兵不只是承擔著聚居地的危險與秩序的維持,同時也負責保護技術部門的勘探員進入遺蹟回收戰前文明的技術。

    戰爭已經開始了41年,但他們的戰爭從未開始過。按照二十年一個世代,他們的犧牲甚至已經橫跨了兩個世代,影響了至少四代人。

    而技術部門和二十年前一樣,仍舊錶示了強烈的讚許,並聲稱這不僅僅會帶來“dna汙染”等等技術上的風險,更有可能導致文明層面的崩塌。

    這種顧慮並非是毫無緣由。

    通過基因技術培育、並且不具備基本政治權利的威蘭特人,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奴隸兵”,歷史的倒車甚至開到了比繁榮紀元更久遠的封建時期的奴隸社會。

    這條思路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他們明明有更好的選擇。

    比如機器人和ai。

    然而這一提議則遭到生產部的反對。

    沒有完善的產業鏈支撐,生產—臺足

    夠可靠的機器人的成本,不是幾倍幾十倍的問題,而是幾何倍的增加。

    那昂貴的生產成本和維護成本,都不是如今的“戰後重建委員會”能夠負擔起的。

    除非把對各個倖存者聚居地的開支完全砍掉,讓包括巨石城在內的倖存者聚居地自生自滅。

    而即便是如此,能節省出來的成本,也遠遠無法滿足防務部門對於人力的需求。

    更何況,砍掉了各個倖存者聚居地的預算,也就意味著戰後重建委員會將失去一個龐大的人力池,無異於飲鴆止渴。

    為了安撫技術部與防務部,生產部提出了許多折中的建議。

    比如可以賦予威蘭特人有限政治權利,比如放開生育權等等,並適當地接納部分威蘭特人進入人聯的大家庭,只要他們能在戰場上建立卓越的功勳。

    至於產量更高的克隆人,沒必要將他們的人生限定在炮灰這個職業上,可以允許他們自由地進入工廠或者農田從事資源生產工作。

    這種優質的勞動力不只是防務部門需要,生產部門同樣需要。

    這場會議最終沒有討論出任何結果,反而為之後戰後重建委員會的分崩離析埋下了隱患。

    三方會議開始的次年,第2171年,也就是廢土紀元的42年,學院探索隊回收威蘭特實驗室成為了引燃火藥桶的導火索。

    那裡保存著威蘭特人的基因庫,同時還保存著繁榮紀元落幕之前未能完成的“奇點”技術——生命週期可調節技術。

    在尤里烏斯將軍的帶領下,由威蘭特人組成的快速反應旅佔領了該實驗室,並扣押了技術部探索隊的全部勘探員。請下載小說app愛閱app閱讀最新內容

    面對技術部門的強烈抗議以及交涉,防務部只是聲稱那是尤里烏斯的個人行為,並且對逮捕這位“失控的高級軍官”表現極為消極,甚至還“不小心”給被佔領的實驗室送去了核聚變電池。

    很明顯,他們試圖完成這項研究,或者說利用這項研究中的部分子技術,創造能夠“八倍速生長的克隆人軍團”。

    客觀的來講,防務部的人已經表現的相當剋制了,畢竟明明他們可以直接明搶,但還是編了個蹩腳的理由裝模作樣了下。

    委員會對各部門的控制權已經衰落到了谷底,而與之相對的防務部與技術部的矛盾則達到了最頂峰。

    第2172年,廢土紀元43年,在幾次“意外”事故之後,技術部徹底失去了對防務部的信任。

    在時任技術部部長、學院院長“結論”博士的帶領下,技術部以勘探大型遺蹟為名義向北部沼澤轉移了大量核心技術人員,並在戰前學術組織“學院”的框架下,籌建自己的武裝探索部隊。

    防務部對此漠不關心,他們的重心已經在向大荒漠以西轉移,而凱旋城和大部分軍事設施,實際上已經在那個

    “失控的高級軍官”的控制之下。

    而委員會的生產部雖然低調,但同樣不是省油的燈。

    甚至早在三方會議的導火索之前,他們就已經在暗中通過資源傾斜等方式,優先建設東海岸的聚居地。

    理想城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

    不止如此,他們甚至聯合6號避難所的管理者與殖民艦的時任艦長,共同推動了“企業”計劃,設立了地區性質的“最高理事會”,並且提出了“工業救世”的總路線。

    或許在時任的生產部部長看來,為了拯救母星而將殖民艦擱淺在地表的殖民者們,以及為了拯救更多幸存者而勇敢地打開了大門的6號避難所居民們,比起那些在談判桌上爭的面紅耳赤的“同事們”更值得信賴。

    雖然理想主義者很少能立刻做出肉眼可見的成果,但文明的每一次前進都離不開理想主義者的探索。

    他們決定代替委員會,成為新時代的探索者。

    第2173年,廢土紀元44年,第二次導火索事件發生,生產部預感到戰後重建委員會的分崩離析已經不可避免,於是通過已經羽翼豐滿的理想城單方面宣佈了“雲間行省復興法案”。

    該法案規定雲間行省的山海、群島、內湖、河口四個戰略協防區,北雲、上雲、下雲三個都市圈,以及一號、二號兩個工業區,一切戰

    前文明遺蹟歸雲間行省全體倖存者聚居地共同擁有。

    這聽起來似乎是個很和平的倡議,也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