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恆 作品

第二千零八十章 以民擇之,以賢競之

  漢武帝曾經多次大量強行遷徙地主富戶豪強,其中一個效果,就是讓他們在本地的土地空置下來,只能讓給百姓們了。

  可惜這必定要遭到士人豪強的本能反對。

  所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聰明人的頭等難題。

  豪強抑制不了,土地就不能停止兼併,土地不停止兼併,百姓遲早就會餓死。

  這個時候,什麼尊卑上下,平時再多的教化威懾,都不可能再威懾到任何人。

  因為威懾的前提是這個人還活著,家人還活著。

  現在一家人都活不下去了,你什麼家,什麼聖人,說什麼話,都沒用。

  “看來你也明白了,天下大亂,原因不在於上下尊卑不分,而在於上者仗恃力量,剝奪下者土地。所以本山人才說,民可擇君,唯獨有此,才可令上者忌憚,才可讓上者不能兼併土地。上古三皇五帝,以賢者為君,方有盛世。”

  這裡又是聞人升在忽悠了。

  你們不是說上古三皇是明君中的明君嗎?

  就拉他們出來背書。

  曹丕篡位也是用這三位來背書的。

  “這,天下之大,何者為賢?賢無標準,如此一來,傳承混亂,每次傳承都有內亂,百姓死傷何其多也?”荀或又道。

  “如今之世,百姓死傷少乎?”

  聞人升說到這裡,直接站起來,“就我之前所見,九州之地,處處都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直接把曹操的詩詞《蒿里行》給拿來用了。

  “先生所言沒錯,可是以先生之意,就能避免這種狀況?要知道即便是賢君,也不能避免土地兼併,而土地只要一直兼併,那就遲早會有百姓無飯可吃。”荀或接著道。

  “百姓沒有土地可耕,可以去外面耕作,外面土地無數,賢君所做之事,就是不斷遷徙多餘百姓,讓四面分佈。而這事絕不是一姓之族可以做的,因為太苦太累,還要擔心外出百姓,無法控制,在海外壯大勢力,回來搶奪皇帝之位。”

  “只要讓皇帝之位不是家傳之,賢者有份,不賢者下,就不會擔心這個問題。外出百姓若是賢者,也可以回來為君。”

  聞人升笑笑。

  眾人大驚,震驚,驚訝。

  聞人升的想法,簡直是龍騰宇宙,無可限量。

  不過他們又覺得很爽很好。

  三國這年代,就是各種狂士多,各種狂想多。

  各種思想也多。

  儒家思想受到衝擊。

  法家思想大行其道。

  道家思想生機勃勃。

  玄學又隨之興起。

  當然很多都不成熟。

  曹操能脫穎而出,正是他不拘一格。

  以刑名法術,又依託荀或這些儒家門閥,還能吸納道家的黃巾。

  這遠遠不是後世經過禁錮之後,儒家獨大可比的。

  只是其他思想,不能完善自身,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統治體系,不能源源不斷地滿足治理需求,徵稅徵兵徵糧的需要。

  最後才被儒家一一擊敗。

  儒家那一套禮儀,上下尊卑,能夠以最低成本,讓人們自發地維持秩序,方便上面徵收賦稅,減少皇帝和士大夫的統治難度,天然就擁有極大的生命力,持續而不斷絕。

  啥時候才會完蛋?

  只有最底層被禮儀壓迫得實在活不下去了,才完蛋。

  天街踏盡公卿骨,內庫燒為錦繡灰。

  一旦有了活路,自己就會主動撿起來。

  聞人升現在就是要建立一套新的體系,新的徵稅徵兵體系,來取代前者。

  以“人人平等,以民擇君”為上層架構,以廣開教育,大量培養各門類人才,考試選拔,來填充統治體系中的管理者。

  再以開化後的民眾,反向制約管理者,來實現相對平衡。

  最後用持續不斷的對外開拓,對外貿易,內部商業交流,來稀釋矛盾,讓百姓得以求活。

  反正這一套,荀或聽了半個月的課,是看明白了。

  其他人也聽明白了。

  但是這些智商都在90點以上的智謀者,又有幾人贊同,幾人反對?

  荀或冥思苦想,總覺得這和自己所學大相違背。

  但又能自圓其說,自通其理。

  他實在找不到可以折騰的地方,只能冥思苦想對方思想體系中的漏洞。

  “好了,今日之課,上到這裡,眾位學生,回去後給二班的講一遍,可以互相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