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恆 作品

第二千零八十九章 約束與呈現





“哦,文若,你且說說。”盧植很是謙虛道。





完全不以自己大儒的身份為傲。





“比如,不能隨地方便,集中蓄積肥料,上岸後,以大火燒掉附近植物,以生石灰撒入積水、以烈酒每日給身體消毒,如此三樣措施,就能大大減少死亡。”荀或仔細道。





每一種方法,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述。





絕非是故意騙人送死。





想到這裡,荀或又鬆了口氣。





是啊,真想以殺的方式,來解決過多人口,那不需要這樣麻煩。





“原來如此,看來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盧植毫不猶豫地自嘲道。





他卻是猜對一部分了。





想要提前發動大航海,本來就需要無數人命填進去。





聞人升儘管不是有意那樣做,但客觀結果卻是在航海中消耗掉了太多的人力。





隨後盧植又問了許多。





荀或事無鉅細,一一說明。





聽完之後,盧植不由嘆氣。





差距太大了。





大漢朝啥時候關心過那些個細節知識,大家講的都是道。





就是零星有個別能臣,也是靠自己總結,形成一本可靠的農書,然後流傳下去。





然而朝廷對這種農書、工書、並不重視,反正凋刻到石頭上,成為什麼經典的,就沒有他們的份……





別看大臣們個個口中說要重農抑商,但是越缺什麼越說什麼。





壓榨百姓卻是越來越狠,動輒每畝+10錢之類的。





大漢鄉里也有勸農的什麼三老,但他們真的總結了這些經驗了嗎?





他們大多在悠閒喝酒度日,又有幾個操心引進先進的農業器械?





沒有的。





都是靠著自發和朝廷重視,來一兩個能臣,才能將這種事給推廣下去。





盧植想得沒錯,封建朝廷的本能,就是越轉越慢,越轉越不想轉,因為一開始有開國皇帝抽著,到後來逐漸轉不動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像明末徐光啟已經發現了地瓜土豆玉米,也親自下地去種,並且上呈皇上,指望能靠這個解決天下大飢。





結果了,幾十年後,直到滿清時代,才開始逐漸推廣開來了。





總結了。





也很少有慣例去費勁去推廣。





說到底做事還是太累,又沒有回報,遠遠不如攀扯關係來得輕鬆。





十個做事者,只有一個人能因為突出而提拔;





十個攀關係者,能有三個人被提拔,久而久之這個朝廷系統就會充斥著不幹事的人了。





隨後盧植看到天色已晚,只覺身體不舒服,遺憾地送走了荀或。





荀或也只好告辭,他還想秉燭夜談,但是盧公身體明顯不行了。





突然間荀或也是覺得好笑。





明明醫生那麼重要,為什麼皇帝就不好好下令發展太醫,整理清楚?





這可是關係自己身家性命的。





他也知道,嬰兒夭折率有多高,皇室也不例外。





這就是報應!





當皇帝選擇了獨尊儒術,排斥百家雜學,那麼醫學也跟著走歪了,最後就報應到自己身上。





這就是師尊所說的:“一個體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也會是最大的受害者。”





是啊,皇帝富有萬民,結果奈何不得小小的風寒。





早幹嘛去了?





天天學這個經,學那個義,就不知道下大力氣把醫術整理清楚。





即便一時研究不好,至少態度應該擺出來吧?





至少在當官的時候,得大力選拔精通醫術者吧?





可是偏不。





大概是人都有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特性,以為這次自己好了,下次就用不到了。





荀或想到這裡,走在路上,忍不住冒出一句:“人是愚蠢的,情緒控制的動物,即便有些事明明對自己有利,還要順著情緒將他破壞。”





這是他複述師尊的話。





以前不理解,現在越是做事越是明白了。





得用體系,得用共同概念,將人愚蠢的一面給壓制下去。





比如現在最愚蠢的皇帝,只知享樂,毫無顧忌的皇帝。





就是因為沒有體系能約束他。





而且以儒家之學說,還要越來越尊崇皇帝。





一個糟糕的皇帝,完全能將朝廷帶入深淵。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