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刀老炎 作品

第395章 戰馬不易

    丁毅能問他,自然也能問其他蒙古人。

    總有蒙古人願意說實話的。

    這裡大部份牧民都已經幾百年沒有經歷戰爭,比較樸實,沒有草原上的蒙古人那麼有侵略性。

    很多人與漢人和朝鮮人通婚後,幾代下來,都不能稱之為蒙古人了。

    只是當地漢人和朝鮮人還視同他們為蒙古後裔。

    突哲兒的腦袋飛快轉動,僅僅幾秒鐘後,就道:”這邊成功比較低,小馬兒可以自己培育,我們都留有優秀的種馬和母馬。”

    “草料是天生的,上百萬畝的肥草任我們使用,唯一所需的就是時間和人力。”

    “每年冬季前需要割大量的草料備用,因為戰馬在冬季最好少量外出,容易受傷,受傷之後就不值錢了。”

    “以我的估計,每養一匹馬,算上小馬,人力,時間,成本應該是----二兩。”突哲兒咬牙報出一個數字。

    丁毅不動聲色抬頭看看其他牧胡和蒙古人,大夥表情差不多,看來這成本也在譜子上。

    明朝初期,明朝自己國內養的馬大概10-15兩一匹,但馬的質量不高,官方採購也有黑幕。

    後來與當時的高麗交易,用文綺兩匹布八匹換一匹馬。

    土木堡之後,回到十兩銀子換一匹馬。

    直到和蒙古開通馬市,馬價被降到五--八兩。

    嘉靖時(1537)年,遼東與蒙古人在馬市上交易,賣給明朝的騸馬一匹是6錢,兒馬一匹是五錢,騍馬一匹是四錢,牛一隻是二錢,羊一隻是一分,熊虎皮才三分。

    這是歷史上最偏宜的時候。

    之後就越來越貴了,到隆慶五年(1571年)新平堡馬市是五兩八錢五分一匹,張家口馬市是七兩六錢六分一匹。

    然後越來越貴,八兩,九兩,再然後到了明末,特別是後金興起後,從蒙古買馬的成本激增,也逐漸被後金斷了這條路,現在戰馬的價格基本是三十兩到五十兩之間。

    按突哲兒所說,成本二兩,賣五兩已經有很高的利潤。

    因為這邊養馬的成本比蒙古草原還要小。

    那邊冬季更冷,草量大減,都需要在冬季之前囤集大量的肥草,所以冬季養一匹馬付出的成本更大。

    這邊天氣適宜,肥草繁盛,有時冬天到來之前也不用割草,能繼續放牧。

    剛剛突哲兒也說,最好少量外出,不是說不能外出。

    “你們賣給朝鮮人多少?”丁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