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四百五十九章 五大戰役司令部

    接受大批邊軍投誠,並整編為乙等師,這也是大楚帝國的權宜之計。

    楚軍如今的總兵力是有限的,後方新編的部隊不多,而且想要短時間內調往北方去也需要時間。

    但是同時,隨著遼西各部在祖大壽的帶領下和東擄聯手,使得大楚帝國在北方,尤其是北直隸一帶所面臨的軍事壓力,比以往明廷還要更大。

    為了避免朝代變更而導致邊防崩潰,被東擄趁虛而入,遠在淮安的羅志學在八月初就給李成通下達了最新的指示,要謹慎處理北直隸各邊鎮駐軍,優先確保長城防線的安全。

    同時又派遣了大批的軍政部官員北上,用以當地整編當地邊軍以組建乙等師。

    嗯,這需要明確的是,整編並組建乙等師,這並不是李成通乾的,他可沒這個權限。

    有這個權限的乃是軍政部。

    準確的來說,軍政部自身也沒這個權限。

    成立一支新部隊,只有羅志學這個大楚帝國皇帝才有的權限。

    羅志學下令軍政部組建若干乙等師,軍政部才能著手並組建,組建好了移交給各野戰軍或守備司令部後,李成通這些一線將領們才有指揮權。

    這裡頭有著比較複雜的程序。

    但是這些繁瑣的程序,卻是控制兵權所必須的。

    如果羅志學放開了募兵整編以及設立編制的權力,任由李成通等將領在前線擴編的話,那麼不用多久,前線的兵權就會落入一種非常危險的境地。

    所以,在乙等師的整編上,羅志學依舊牢牢把控著自己的權力,每一個乙等師的組建,都需要他親自下旨批准,每一個師長的任命,都需要他親自任命!

    於是乎,為了緩解北線,尤其是後續長城防線兵力的不足,楚軍在山東、北直隸以及山西這三地,以陸續接受的投誠或投降明軍士兵為基礎,陸續組建了足足十二個不滿編的乙等師以及六個騎兵旅。

    其中大部分兵員都是邊軍。

    這些邊軍和中原地區裡的明軍不一樣,中原以及江南地區的明軍都是當地衛所兵甚至是臨時徵召的青壯,戰鬥力極為低下,把他們改編為守備軍羅志學都嫌棄他們浪費糧食……

    但是這些邊軍要好很多,其中不少都是老兵,很多人都在邊鎮抗擊蠻夷一輩子了。

    這些人的基本軍事素質還算可以,戰鬥力勉強也湊合,差的就是伙食和裝備而已。

    只要伙食待遇上去了,裝備上去了,那麼戰鬥力就不會太差,至少要比以往的守備軍強一大截。

    而伙食和裝備楚軍都不缺!

    隨同十餘萬北伐楚軍一起北上的,還有大量的糧食呢,這些糧食有一部分是供應軍需的,還有一部分是運輸北上,用來緩解當地的民眾糧食緊缺,以避免發生大規模饑荒的。

    楚軍陸續北運的糧食,那可是數以百萬石之多,擠出來一部分用來供應邊軍整編出來的乙等師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至於武器裝備這些就更好辦了,楚軍陸續繳獲了明軍大批裝備,這些裝備集中挑選出來一部分完好的供應乙等師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