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三百六十五章 四大炮臺

    大楚帝國不僅僅在吳淞江修炮臺的時候這麼幹,其實在其他地方進行其他一些大規模,會在農閒的時候大規模招募農村裡的空閒青壯進行施工,一方面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給農閒時期的青壯們一條打零工填飽肚子,以便給家裡節省一些口糧。

    哪怕是平日裡,也會有一些活不下去的青壯來幹活。

    因為人力成本很低,因此大楚帝國建設四大炮臺的時候,花出去的工錢沒多少,倒是供應這些工人們吃的糧食稍微麻煩一些,這個麻煩並不是說沒有糧食,而是運輸糧食比較麻煩。

    單純糧食的話,這點對於控制了長江流域重要產糧區的大楚帝國來說也不是什麼問題。

    自從佔據楚北之後,大楚帝國官方就沒缺過糧食。

    楚北、楚南、江西贛北贛中、江南、浙北。

    看看大楚帝國佔據的這些地方吧,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傳統意義上的魚米之鄉。

    只是這些糧食都是分散在各地的,大楚帝國通過稅收的方式,讓民眾自行把稅糧挑運到鎮上的稅務所。

    當地稅務所把徵收上來的糧食會當場移交給財務科納入國庫管轄,並按照官方的糧食收購價折價記賬。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徵收農業稅的時候,是徵收實物稅,但是統計的時候卻是以銀兩為單位進行統計的緣故就是在這裡了。

    納入各地財務科的糧食,會和其他納入國庫裡的物資區分開來,並移交給儲糧司進行儲存或販賣或用於俸祿發放。

    眾多的糧食被集中到各個縣城裡後,其中部分會在當地裡販賣,以供應當地非農業人口。

    還有部分則是會調運到外地缺糧的地方,比如說非農業人口更多的府城、省城等,不過這些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了。

    還有部分,則是會在各地官方倉庫裡儲備起來,充當戰略儲備糧食,用以災荒或其他需求的緊急糧食需求,並且這些糧食按照規定每年都會進行新糧換舊糧的替換。

    最後還有一部分運輸比較便利,尤其是靠近長江的地方,這些地方的糧食往往會被集中起來到沿江碼頭倉庫,然後被進一步船運到各地,不管是充當軍糧,還是用於賑濟糧食,又或者是供應外省城市等等。

    糧食在徵收再到儲糧司的運輸管理,都是有著一整套完善的流程。

    然而即便如此,糧食的運輸成本也不小,尤其是河運不便利的地方,糧食根本就沒辦法大規模外運。

    成本太高昂了!

    好在大楚帝國東進後,獲得了江南地區本地的大量糧食,同時江南地區的水網很不錯,哪怕是難以利用長江下游的揚子江流域,但是依舊能夠通過其他水網,尤其江南運河一路連通眾多江南城池,而江南運河又能通過浙東運河,繼續向東延伸,一路連接到寧波。

    如果再把和運河相連的大大小小眾多溪流,湖泊也算上去的話,那麼基本上能夠覆蓋大半個江南。

    通過船運,大楚帝國不僅僅能夠把彈藥、兵力便捷的調動到江南各地乃至到浙江地區,同樣也能夠利用江南水網,把江南地區的眾多錢糧彙集起來。

    而這也是大楚帝國為什麼要在吳淞,要在江陰,要在鎮江建設大規模炮臺的緣故。

    吳淞炮臺,是為了避免明廷水師殺入黃浦江,進一步破壞江南水網交通網絡。

    江陰炮臺和鎮江炮臺,它們都能扼守長江,進而把明廷水師堵在外頭,不讓明廷水師能繼續肆無忌憚的闖入鎮江區域,繼而破壞大楚帝國的長江-江南運河這一條生命交通線。

    對於明廷而言,鎮江是漕運上的重要關節點,因為漕糧通過江南運河的彙集到鎮江後,再通過長江抵達北岸的揚州,進入京杭運河杭州段。

    同樣的,對於佔據了江南,並開始深入浙江的大楚帝國而言,鎮江同樣而言是交通要道,戰略節點。

    大量物資,尤其是武器彈藥都會通過長江河運抵達鎮江,然後再從這裡通過江南運河,分發到江南各地乃至浙江。

    同樣的,大量錢糧也會通過江南水網-江南運河進行彙集到鎮江,再通過長江運回金陵城或者其他地方。

    鎮江,對於如今的大楚帝國而言,就是一個不容有失的戰略重地。

    為此,大楚帝國才在鎮江構築了一個炮臺,並部署了數千人的兵力在這裡。

    如果純粹是為了江防的話,其實在江陰那邊還更加適合,之所以還在浙江構築炮臺,那是因為鎮江對面的揚州還在明軍控制下,揚州那邊的明軍也還是有水師的。

    這要是不弄個炮臺,人家明軍水師叄天過來就過來晃悠一圈,這鎮江水運也就別要了。

    上述的四個江防炮臺,哪怕是對於大楚帝國而言都算是大工程了,這倒不是說基礎設施比較難搞,即便是計劃中的包括江防炮臺、要地防禦、海軍基地,叄位於一體的江陰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