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三百二十五章 刺蝟一樣的九江

    面對會爆炸的臼炮,明軍的傳統城牆並沒能提供太大的防護作用。

    而面對爆破加重甲突擊隊的攻城模式,在被火炮全面壓制的的情況下, 明軍也很難組織起來有效的反擊。

    經過這一連串的失敗後, 楊嗣昌提出來組建新標軍,同時針對性楚軍的大量野戰炮以及臼炮在攻城作戰裡的龐大威脅,針對性的改進了防禦戰術, 開始圍繞著城牆修築大量的防炮工事,甚至是主動離開城牆,在城牆外挖掘壕溝,構築堡壘等戰術節點以抵禦楚軍的火炮優勢。

    這一戰術,在臨湘戰役裡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後續又在長沙戰役裡繼續進行。

    雖然在這兩次戰役裡,明軍依舊失敗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防禦戰術也的確給楚軍帶來了更大的麻煩。

    而明軍方面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也只能繼續這麼幹。

    總不能和楚軍打野外會戰,或者是傻乎乎的呆在城牆上挨炸,或者乾脆是躲在城牆後,然後等著敵人衝上城頭不是。

    中原地區的明軍披甲率, 可遠不如楚軍, 真玩近戰混戰, 楚軍的重甲突擊隊能把他們打出屎來。

    這年頭的近距離混戰, 盔甲就是王道,個人武藝,勇氣士氣之類的在盔甲面前,那都是渣渣……

    但是,明軍在九江城防禦作戰裡,還是對戰術進行了比較大的革新。

    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開始大規模使用紅夷火炮了。

    城頭上部署的十五門大型的紅夷重炮就是明證。

    不過面對明軍打的越來越龜縮,並持續加強火炮的方式,楚軍也沒有古板的應用老一套的戰術,同樣也是在戰爭中不斷的改進自身的進攻戰術。

    比如說臼炮的運用方面,以前楚軍還會大大咧咧的的直接拉上前線開火,但是現在不會了,而是會利用地形、壕溝等,偷偷摸摸的把比較輕的十八斤臼炮一路送到前線,最後利用其大角度彈道,直接在壕溝裡開炮。

    這種十八斤臼炮在壕溝裡機動,開炮,哪怕是城頭居高臨下部署的明軍火炮都沒辦法威脅他們。

    這種戰術模式,其實有點類似二戰期間迫擊炮的戰術,不過實際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臼炮的威力可遠遠沒辦法和後世的迫擊炮相提並論。

    同時楚軍也開始應用手榴彈。

    最開始的時候,楚軍是在臨湘戰役裡,由士兵們自行製作簡易的手拋炸彈扔到敵人的戰壕裡進行作戰。

    等到長沙戰役的時候,羅志學就已經初步組織了一批擲彈兵用於攻城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楚軍裡的擲彈兵,並不是用來打野外會戰的時候,列隊上去然後朝著對面二三十米外的敵軍隊形扔炸彈……

    嗯,不是不想,而是明軍不給他們這個機會……明軍已經好久沒和楚軍打過正兒八經的野外會戰了。

    因此楚軍裡的擲彈兵,目前是專門訓練用於陣地的攻堅作戰。

    簡而言之,就是往對面敵人藏身的壕溝裡扔炸彈!

    至於為什麼要專門訓練一批擲彈兵,而不是直接給步兵們配發手榴彈。

    一方面是這年頭的手榴彈威力有限,重量輕了威力太小,而威力上來了又太重,尋常士兵根本就仍不出去太遠。

    另外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這年頭火藥可是很貴的,手榴彈也是很貴的。

    楚軍根本不可能給太多的士兵都配發手榴彈,真要全軍配發的話,楚軍的軍費根本就撐不住。

    兩個原因之下,楚軍也就只能專門選出來一批精銳步兵,專門訓練成擲彈兵。

    這些擲彈兵除了接受火槍手的訓練外,還會額外接受投擲手榴彈的訓練,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更加精銳,作戰手段更加多樣化的火槍手。

    臼炮前置,擲彈兵的出現,這些都是楚軍為了應對明軍在防禦作戰裡,越來越喜歡挖戰壕的措施。

    不過更加重要的還是楚軍更加喪心病狂的裝備火炮,並且傾向於大口徑火炮。

    以前楚軍覺得兩斤半野戰炮就很好用了。

    但是現在,九斤野戰炮和五斤野戰炮已經取代兩斤半野戰炮,成為了楚軍陸軍火炮的主力野戰炮,尤其是九斤野戰炮的裝備數量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