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沖啊衝 作品

第二百二十五章 八面開花

    中國歷史的王朝更迭,其實不止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販夫走卒的爾虞我詐,還有那五千年貫穿整部史書的字裡行間、卻不能發一語駁斥的中國大地。

    歷來中國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戰爭,不僅看的是雙方力量的差距懸殊,還有因為地利而帶來的優勢或者劣勢。

    

    西漢的司馬遷對此也感慨萬千,在《史記·六國年表》中如是記載:“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大體意思為,開創事業的人必定出現在東南,獲取勝利果實的人常常誕生在西北。

    因為中國的地理原因,佔據北方的政權,往往有著天然的優勢,而南方建立的王朝,大多是偏安一隅,只知圖存,不可謀大,依靠長江天險畫地自守而已。

    這裡當然也包括了北方人口多於南方的人口,北方的整體文化、經濟都高於南方的原因。但不可忽視地理上的因素,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能人志士,就因為這小小的山峽詭道,終生不得完成心中的大業。

    遼西走廊更是一條隨著歷史推演而改變的南下通道。

    就拿公孫修南下的這條傍海道來說,就是要命的通道,雖說從北端至南端不過四百里,卻是極為艱辛的道路。

    現在雖然還只是五月,公孫修率領的燕軍就吃了天大的苦頭,看似一片肥沃的草地,人馬剛一踏上去,俱是陷落。

    鄧艾吃驚不已,心想現在還沒迎來七月的大雨,便如此難以行進,真要是錯過了最佳的時期,堵在傍海道中簡直是噩夢。

    為此能做的,公孫修命士卒各自手挽手地走路,有一人陷落,其餘數人乃至十餘人便可共同發力,將陷進去的兵卒給拉上來。

    當然,兵卒之間還能共同協調,輜重大車就困難了,一旦車輪陷落,八匹馬都拉不起來,最後還是無奈搬下輜重,任由大車陷在泥地裡。

    公孫修有些苦惱,這也是他的第一次南下,早就聽說傍海道難走,卻不想難走到了這個地步,苦笑道:“這樣可不成,輜重難以通行,大軍就算通過了,輜重也要折損大半。”

    鄧艾道:“王上,路途艱難是常有的事,幸好現在是五月,若真是到了七八月,舟馬皆不可渡,那才是最要命的。為今之計,也只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了。”

    傍海道由於靠近遼東灣,多處受海水侵蝕,更有甚者積水甚重,跟沼澤沒什麼區別,大軍行進中只能費心費力的填土填平,否則根本無法通行。

    公孫修為了避開司馬懿的主力大軍,只得選擇放手一搏,走這荒無人煙的鬼路。傍海道大部分都是泥濘之路,只能挖土填或者架橋,期間所消耗的力氣可想而知。

    傍海道在唐朝以前的古人都不願意走這條路,在先秦兩漢直至隋唐,這裡都是泥沼遍佈、極難通行,經過漫長的移民開發改造,從遼金兩朝開始,遼西走廊才逐漸變得利於通行。

    《舊唐書》中就有記載此地“東西二百餘里人馬不通”。在遼河套處,直到明代都還有明顯的遼澤遺存,明長城的遼東邊牆修築成深v形就是為了避開它。穿越遼澤的通道,起先只有一條,到達遼燧其險要程度不言而喻,就像是冰火世界中的頸澤與卡林灣。後來隨著遼澤的萎縮,通道變得越來越多。

    眾人苦不堪言,軍士難免有所抱怨燕王為何不跟毌丘儉據理力爭,去爭奪走盧龍道的權力,而不是走這要命的爛路。

    公孫修對此是一言不發,還經常鼓勵將士們不要畏懼艱難,並讓鄧艾、卑衍、楊祚三人,連同他本人跟燕軍挑土填澤,共同鋪平道路。

    雖然四人只是形式主義的親力親為,並未累得有多苦,跟後世植樹的下鄉小領導,給土坑填個土的小動作,皮鞋套著塑料袋沒什麼區別。

    可對於三軍將士的激勵而言,卻是不言而喻的。

    行軍至五月中旬,前方探路的斥候依舊說沒有碰見魏軍的身影,這讓公孫修更加確信了自己的判斷,笑道:“司馬懿總算是認為孤不走傍海道了,他定然認為燕軍會與毌丘儉從盧龍道南下,肯定也把主力調派至盧龍道設防。以我之見,我等行軍南下,最多隻會在傍海道的南端碰上司馬懿留下的小股偏師,根本不足為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