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沖啊衝 作品

第一百四十一章 織布

    公孫修瞧著婦人的織布機手腳麻利,顯然是精於手工活,畢竟古代男耕女織,分工相當明確。婦人織完了布,手頭上的紡線恰好用完,也就停了。

    他站在一旁,有些好奇地問:“這個織法,一天能織多少布?”

    那婦人可不知眼前的青年是燕王,只道是剛上任的小吏。可即便是如此,婦人也已畏官如虎,立即停下織布的手,怯怯地道:“回使君,民婦向來手拙,不善女工,只能織得一匹……”

    漢代的一匹布為寬二尺二,長四丈。

    漢樂府《上山採蘼蕪》所言:“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技藝普通的婦人日產一匹,而手法精湛的婦人織布每日要多出丈許。男耕女織向來是中國的傳統,古代的女子婦人除了其他的勞動之外,投入最大時間的勞作便是織布,坐在織機旁不分晝夜的織布。

    這可不是一項輕鬆的工作,一家子上有老下有小,全家的春秋冬裝都需要女性置辦,壓力可想而知。常常要織布織到通宵達旦,《織錦曲》中就曾說:“合衣臥時參沒後,停燈起在雞鳴前”。

    當然,日織一匹,從布料上算,一天也織了六平方的布,一戶人家所需要的布料也不會超過半年的時間,不需要熬夜趕工吧?

    這樣想可就錯了,算上採摘、養蠶、繅絲、染色這些工序,也不會花費半年的時間。究其原因是自漢代便設立了布帛稅,這也是漢代的一大發明,特意規定了布帛的價格,賦予了貨幣的功能。

    因此徵帛便是徵幣。

    曹氏的魏國當初更是一度以谷帛為市,民間的日常交易以谷帛為貨幣,畢竟鑄錢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也沒那麼多等值的銅。

    可用一段時間就廢除谷帛,仍是堅持用銅錢,弄虛作假的市井小民會在穀物中添水增重、布帛織薄來起到少交稅的佔人便宜的方式。魏國不勝其擾,只得重新鑄造魏五銖,勉強把國內的錢幣一始貫之。

    唐朝為了激勵布帛的增加,更是明文規定民間要“錢帛兼用”,交易額一旦超過了十貫錢,必須用絹布來支付。

    類似史書中皇帝賞賜有功將士,不外乎賜谷、田、賜絹等物,這三者可是古代最硬的硬通貨,沒有之一。

    公孫修瞧著婦人織出來的布匹,有些茫然:“這布匹織得如此精美,怎得……怎得你們仍是穿這樣的粗布舊衫?”

    婦人一愣,似乎覺得這個問題過於簡單,反倒不知該怎麼回答,強笑道:“回使君,這個織好的布匹,是拿出去換吃的,換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