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沖啊衝 作品

第六十章 吞狼逐虎

    去年幾乎把遼東的積蓄都打空了四分之一,賈範接連上書府庫空虛一事。公孫修也深知燕國還想打大仗,必須等到大亨二年的糧食成熟,才能做下一步的籌劃。

    古代中國的人口增長是一個綿延的曲線,如果用一幅k線圖來呈現增長和銳減變化的話,盛世為高點,亂世為低點,可人口到宋朝開始破億,清朝時期更是有四億人口。

    總得來說,中國古代人口是在震盪中上升的,每逢戰亂人口銳減,天下初定後也會開始增加,用股市專家的話來說,就是“探底回升。”

    這其中的因素紛雜,一是耕地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文明起源在黃河流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人口遷移,開發荒地,然後才具備了養活眾多人口的基礎。耕地不足,產出糧食就不足,也就壓制了人口的增長性。

    明清時期有諺語“湖廣熟,天下足”,意思是稱讚湖南湖北的糧食豐富,為天下之糧倉。可那是一千三百年後的說法,中國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完成的結果,目前的湖北都是荒的,並無多少的耕地。直到西晉動盪,先有八王之亂,後有五胡亂華,北方士族為避戰亂,不得已舉族南下,史稱之“衣冠南渡”。

    據記載,當時南渡人口數量超百萬,給南方帶去了大量人口,這才大力開發南方的經濟,目前開發南方經濟的也就只有孫十萬一人。

    農業為一國之本,即使一千八百年後成為現代化國家,按照統計也需要保持十八億畝耕地,才能自給自足14億人口的飲食問題。

    這也是古代王朝愈到後期,人口愈多的原因,因為幾千年來的積累,耕地數量穩步增加,即使因為偶然的亂世導致大面積的荒廢,可戰亂一結束,仍然會把田地拾回來,繼續耕種。

    第二個問題,則是農業技術略微上升,跟耕種的種子,增加糧食產量的效果。

    明代引進的紅薯增加了糧食產量,豐富了古人的餐桌。

    但是效果並非極大。

    網絡小說當然喜歡鼓吹一番紅薯高產量給中國帶來了人口的翻倍,雖然紅薯種植簡單,對土壤要求沒那麼苛刻,平均畝產在4000斤左右浮動,產量是小麥的數倍,好像主角一從國外引進了紅薯,就能開始暴增糧產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