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削麵加蛋 作品

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 善意的幫助

    另外一方面就是,安藤國威從內心有些輕視中國的企業,他之前對天音集團也進行過一些深入的研究,在他看來,天音集團這樣的中國企業,儘管在中國國內發展的不錯,但想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我怎麼樣才能如果沒有十年,八年的苦心經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安藤國威的這種心態也代表了當時日本人普遍對中國企業的認知和態度,而且這其中還有另外一些複雜的心態。

    當沒有利益衝突,且不夠構成競爭威脅情況下,日本人喜歡展現出一種對中國居高臨下的善意,事實上,在改革開放之後的整個80年代,日本無論是普通國民,還是政府機構,對中國都是有很多正面看法的,那個時候的中日民間交流日趨頻繁,在日本國內的新聞媒體上,也出現過很多正面描寫中國的新聞。

    如果說80年代、90年代日本介紹當代中國的書籍,他們大多數基本上是比較客觀地在介紹的話;那麼從90年代後期開始,這些書籍的主題,或者這個主流正在改變,就是越來越多的日本的有關中國的書籍,它是在強調中國的危機,或者說強調中國的擴張,強調中國對日本的威脅。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90年代末,當日本逐漸被中國在經濟,技術和軍事方面逐漸趕上甚至超越的時候,日本的對華態度就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很多親華的日本政客下臺,而對中國持有強硬態度的政客逐漸佔據了主流,這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國民對於中國進步的一種擔憂可失落,而到了兩千年之後,雙方就已經從朋友逐漸變成了競爭對手。

    但在這個年代,日本企業對中國旗並沒有多大的警惕性,甚至認為中國這樣的10億級別的人口,足以成為他們的低端產業技術和產品的傾銷地,而且這種情況會持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從而實現日本幾代人的經濟繁榮。

    在日本的經濟體系中,新產品,新技術一般是先在國內推出,然後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當這些產品在國內乃至歐美國家瀕臨淘汰,沒有多少利潤空間的時候,才會向中國傾銷轉移,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年前的時候,國人就聽說過在日本企業界流傳的一句話,那就是一流產品在國內,二流產品銷往亞洲,三流產品銷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