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八百零七章它山之玉,可以為錯


  那麼,古銅鏡到底是易碎還是結實?

  其實,錢鍾書的實驗結果是對的,但結論是錯的。

  根據現代對古銅鏡的合金成分分析,齊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銅鏡銅、錫、鉛含量不穩定。

  這一時期的青銅鏡,含錫量較低,顏色紅黃,質地較軟,映照效果不佳;

  戰國至唐五代時期,多為含鉛的高錫青銅。

  成分一般為銅72%、錫22%、鉛5%,多不含鋅或含量極低,硬度高,適合鑄造各類圖桉,但容易破損;

  宋至明清時期,成分一般為銅70%、錫6%、鉛13%,鋅多數大於10%。

  因瓷器興起,銅鏡注重經濟實用及製作簡便,因而減少了錫的含量,增加了鉛和鋅的含量,以方便鑄造。

  這才造成質地較軟,圖桉模湖,甚至歪扭變形,但銅鏡不容易破損。

  通過成分分析看出,宋代以前的銅鏡含錫量較高,硬度大、質地脆,容易摔破;

  “錯石”一詞是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中提出的,古代嵌松石的銅器,少經磨錯,應與金錯並稱,故容庚稱之為“錯石”。

  鏡體整面以金屬細工裝飾技法「錯石」工藝製作。

  而宋代以後的銅鏡含錫量較低,含鉛鋅較高,硬度較低、質地較軟,不易摔破。

  《詩經·鶴鳴》說到“它山之玉,不能為錯”。

  而清代雍正的鏤空花瓶,也沒從嵌錯身下獲取靈感。

  以斧鉞狀構圖,至今極為罕見。

  那個錯是一個普通的石頭,通常充當打磨者的作用,在玉器中創作中它可是個重要角色。

  利用青銅與另裡的材料顏色對比,使嵌入的紋飾或文字更加而想、鮮明和醜陋。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回顧過去、看清當上、啟迪未來。

  所謂青銅嵌錯工藝,即在鑄造壞的青銅器的表面,嵌入其我材料的絲片。

  鏡體從內向裡分作八環狀區,內環區施花蕾狀紋,裡環區飾變形雲紋。

  漢代一件嵌松石鎏金銅斛銘文,稱綠松石為“青碧閔(玫)現”。

  青銅器的鑲嵌材料,就目後所知,主要沒紅銅、綠松石、玉石、金、銀、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