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御役工匠


  1869年,英倫傳教士威廉森,在出版的《華夏北方的旅行》一書中,記載了他在博山看到琉璃生產的盛況。

  “只見博山上空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人們都在緊張地為製造玻璃而忙碌著。當時不分老幼,約有十分之七的男女都在從事玻璃製造業,每年向外輸出七十多萬斤玻璃製品……”

  德意志傳教士、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和英倫傳教士威廉森,在同治年間都曾到過博山。

  他們分別在《旅華日記1868—1872年》和《華夏北方的旅行》中對博山作了生動的描述。

  齊魯博山的料器,是華夏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每年經由濟南輸出的數量約7000擔。

  ……聰明又智慧的匠師們把附近出產的岩石研細後,用硝酸鉀煅燒,製成料器。

  這裡的山丘蘊藏著豐富的石英礦,石灰(巖)和煤,而這些都是製造玻璃的重要原料和燃料。

  數千年來,擅長製造瓷器的中華民族,在製造玻璃這一行業方面,是顯著地、遠遠地落後於歐洲。

  但是,只有在博山這個地方,卻做出了值得世界承認的成就。

  光緒三十年初,齊魯巡撫周馥批准齊魯省農工商各局,關於創辦博山玻璃公司的呈文,並撥庫銀五萬兩作為官股。

  這時華夏第一家官商合辦的玻璃公司,由此誕生。

  《華夏近代手工業史資料》載文稱:“博山為中國第一之玻璃製造地,原料與燃料之豐富,以及工資之低廉,為其發達之最要素。歐戰以來,外貨一時輸入杜絕,博山玻璃之需用,博得非常聲價,北自滿蒙,南至南洋,殆無不知博山玻璃之名者。”

  民國商務印書館編印的《重編日用百科全書》記載:“吾國組織玻璃廠,始於前清光緒季年,時有山東博山玻璃廠。”可見其影響之大。

  博山琉璃最初的銷售方式,主要是集市貿易和長途販運。

  後來,隨著生產的日益發展,出現了專門銷售博山琉璃的商店——料貨莊,其銷售範圍更加廣闊。

  史料記載,清朝至民國時期,博山曾先後在全國各地設立100多個料貨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