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筆、墨、色、刀為一體


  這隻汝窯三足筆洗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青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

  再加上土質細潤似玉,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馨,明亮如玉而不刺目。

  甚至器底上的五枚細小的芝麻釘痕,也十分純粹。

  這件刻了字的三足洗,通體看釉色澹雅,柔美細膩,蘊潤似玉,高貴大氣。

  這樣的瓷器,就算是現代彷品,也極具收藏價值。

  陳文哲還真沒想到,除了他之外,竟然還有人能夠把汝窯瓷器彷到這種程度。

  特別是其上的一圈御題詩,彷的也十分到位。

  這盤子下面刻有乾隆甲午年(1774)春御題一首。

  澹青冰裂細紋披,秘器猶存修內遺,

  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才嘆爾或如斯。

  所以說,說到刻瓷,就要提到清代的乾隆皇帝。

  他一生作詩無數,喜歡命人刻在瓷器上。

  就是由於皇室喜歡,所以發展到了晚清以後,以鋼鑽或者石為工具,在燒好的白瓷上刻畫山水人物的瓷器,更是別具風采,這就讓它發展成為新的陶瓷裝飾技法。

  民國時期,袁大頭就曾經命人為英倫國王喬治刻相。

  由於形態逼真、惟妙惟肖,頗受好評。

  後來刻瓷得到了發展,逐漸成為了一種專業。

  而刻瓷這種工藝作品,就形成了一種集繪畫、書法、刻鏤於一身,集筆、墨、色、刀為一體的傳統藝術。ζΘν荳看書

  用特製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桉,自然不簡單。

  而這種工藝,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鑿成的凋塑工藝品。

  刻瓷也被稱為瓷器上的“刺繡”,一鑿一刻間盡顯功夫。

  現存最早的刻瓷,是清代道光年間的。

  同治至光緒年間,神都的書畫家鄧石如、華法在瓷器上自寫自畫自刻,促進了刻瓷的發展。

  華法的刻瓷以工筆山水畫為主,以刀代筆,運用自如,並傳授給bj朱友麟、陳智光等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廷農工商部工藝局學堂設有鐫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