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土火作賦,乾坤為盞


  七八十年代的三個國營陶瓷廠家,生產的精陶、炻瓷、釉面磚這三種陶瓷製品。

  由於對原料質量要求含鐵量要少,燒出後胎體要白。

  故神垕本鎮的土料,無法滿足要求。

  因神垕的土含鐵量稍高,主要適用於鈞瓷,所以轉向西山磨街等鄉鎮開採的白土。

  這些白土礦井大都在磨街鄉的尚溝、侯溝、老莊、馬垌、文灣、黑溝以及鄰近的仝莊、大潭溝(屬鳩山鄉)一帶,所以馱土馬幫也大多是磨街人。

  那個時候,打土井採礦和送土的是在一起的,他們熱情好客。

  而馱土馬幫,有幾大幫,所用牲口主要以騾子為主,也有少量的馬匹。

  根據各個廠用料的不同,他們有的往國營瓷廠送土。

  有的往鈞瓷一、二廠送。

  送的土有白土、鹼石、花子土、黑粘土、鋁礬土等。

  他們都是在頭一天就把土裝好,用的是長而圓的帆布口袋。

  一般一口袋裝有一百斤,一頭牲口可馱三口袋三百斤。

  也有身強力壯的小夥子,還自己另外再背上一小口袋土,為的是背到廠裡能多賺幾個錢。

  當時一斤土大約一點五分錢,一小口袋土有三十斤值四毛多。

  按當時的消費水平,能解決一頓飯還綽綽有餘。

  馱土馬幫一般是早晨四五點,就趕著牲口出發了。

  他們抄近路穿山越嶺,走在彎曲的小路上。

  凡遇到上坡牲口蹄子打滑上不去,還要幾個人前拉後推,幫著騾馬上去。

  一路走來到神垕,大約是八九點鐘。

  馬幫隊到了各個廠裡的加工車間,過完磅開始卸料,把土倒在指定的土堆上,然後到財務室算賬拿到錢。

  這時肚子也都餓了,就去到老街上坡口。

  把牲口牽到河坡裡拴好,來到賣雜炣的攤前。

  這是會花兩毛錢買一碗雜炣,再買一個火燒就著菜吃。

  這是馱土人最愜意的事了,吃了飯人會顯得很輕鬆,精神飽滿,因為不用再步行,可以騎著騾馬回家去。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拖拉機拉土運輸興起,用牲口馱土運送的方式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