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濃墨重彩的一筆


  耿寶昌先生所說,奼紫“表面乾澀無光”,可能只是目視的感覺。

  因為就算見不到真品,只是由圖片上看,奼紫也是有不同程度反光的。

  由於一般瓷器愛好者,可接觸到的成化器館藏資料有限,應該還有許多有關差紫的例子,沒有被列出。

  但仍可以由上述論證,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所謂成化鬥彩差紫,並非成化鬥彩彩料中的一個獨立色料,而是其中一種紅彩--鍺紅料。

  因顏料中配料比例,顏料顆粒度大小,低溫燒製顏色釉時,爐溫控制差異,極可能溫度較高,產生的顏色突變而產生的一種特殊顏色效果。

  其並不具有普遍性,且此色僅存在於成化鬥彩瓷器中。

  當時孫先生認為,成化鬥彩三秋杯傳世的此一對,絕無僅有。

  而恰恰是彎彎故宮博物院三秋杯的出現,為我們揭開成化鬥彩差紫之謎,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當然,不管怎麼樣,只要彷製出這種特殊的顏色,很多明清兩代的精品瓷器,就全都可以彷制。

  這些其實對於陳文哲來說,都無所謂,因為他能夠看到歷史真相。

  所以,他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得到漂亮的奼紫,而不是差紫。

  至於剛做出來的奼紫,不像是差紫,那就無所謂了,因為陳文哲不是做舊、臨摹。

  此時陳文哲要彷制,那麼他就只要注意一下三秋杯其他的特徵就可以了。

  主要是造型特徵,其實就是看造型。

  但是,造型只要四個字就可以概括——莊重圓潤。

  什麼叫莊重?這是一個形容“人”的詞語,用到瓷器上,我們理解為它的造型簡練、古樸,不復雜。

  “圓潤”這個詞好像是形容美女的,用到瓷器上,我們理解為線條流暢,豐滿而不拖泥帶水。

  綜合這兩點,理解成化瓷器的造型特點,即便是琢器,仍不失美學風格,這是明代瓷器從宣德以來,由豪放向靈秀變化的結果。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陳文哲猜測這和一個朝代的社會生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