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如屈原的《天問》載:“武王三軍,人人樂戰,並載驅載馳,赴敵爭先,前歌後舞,鳧噪歡呼”;

    《尚書大傳》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歌舞以待旦”,“惟丙午,王還師,師乃鼓躁,師乃慆,前歌後舞”;

    《白虎通·禮樂》載:“武王起兵,前歌後舞……”

    綜合這些記載可知,周武王出兵時,就伴隨著舞蹈和歌曲;

    到了牧野,在大戰的前一天晚上,士兵也通宵歌舞以等待拂曉;

    在大戰衝鋒之時,仍然是歌舞不止,歡呼雀躍。

    舞蹈和歌曲,一般意味著快樂和輕鬆。

    一場從始至終伴隨著舞蹈和歌曲的戰爭,如果不是印三電影裡的藝術表現,那一定是一場聖潔無比的正義之戰。

    可如果我們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去看歷史,就會發現“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是很不合乎常理的。

    脫去後人賦予的神聖光環,牧野之戰本質上就是一場兩軍主力的野戰。

    以“前歌後舞”的姿態進行戰鬥,而且還打贏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對方實在弱得不堪一擊。

    但周武王大軍面對的商朝軍隊,絕不是烏合之眾。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失於牧野。”

    連周人在其史詩中都不得不承認,在牧野之戰時,殷商的軍隊,像密林一樣陳列在原野之上,是一支嚴整強大的勁旅。

    這就否決了,殷商是弱雞的這種可能性。

    要知道,武王伐紂是一場真正的革命。

    “革命”這個詞最早的運用,就是用於形容商湯滅夏和武王滅商,這就是著名的“湯武革命”。

    我國開國領導曾經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是萬古不易的真理。

    即使是三千年前的革命工作,也是要流血犧牲、奮勇戰鬥,革命者也必須謹慎籌謀、小心行事,怎麼會在大戰之際載歌載舞呢?

    試想,兩軍對陣,一方又唱歌又跳舞,另一方趁此機會衝將過去,豈不是狼入羊群、摧枯拉

    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