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素三彩香合

    克拉克瓷對於外國人十分重要,畢竟能夠使用這種瓷器的,一般不是王室就是貴族,最次也是富豪。

    所以每個發展時期,都有代表作。

    到了第七時期,也就是1625-1640年,卡拉克瓷器菱口型紋飾被淘汰,類似鬱金香紋飾的圖案出現。

    這種鬱金香花,在之前的幾個時期,都沒有出現過。

    就像這一次打撈上來的碎瓷片,就有景鎮的也有胡建那邊風格的瓷器。

    一直以來,這種出口的克拉克瓷器,到底是哪裡生產的,一直備受矚目,但卻從來沒有發現。

    直到20世紀90年代,一個令國內外陶瓷界欣喜萬分的消息不脛而走。

    在對胡建平和南勝、五寨明清古窯址的調查與發掘過程中,找到了燒造國外所謂“克拉克瓷”、“頭汕器”的窯址和銷往霓虹等國的實物標本。

    眾多的目光,頓時投向平和這個平素不為人所知的閩南山區縣。

    當時霓虹東洋陶瓷學會委員長,素有“霓虹陶瓷之父”之稱的縨崎彰一,聞訊率領學術團體前來實地考察。

    最終確定,在霓虹,青花瓷器、素三彩香合等被稱為頭汕器、吳須手、吳須赤繪、交趾香合等已經400年以上了。

    但是產地始終不明,平和窯址的發現,證明了漳市窯陶瓷,在明末清初時生產並輸往東亞各國。

    這一批碎瓷片當中,陳文哲第一個拼湊起來的盒子,就是主要出口霓虹的交趾香合。

    聽名字就知道了,當時在霓虹,這種盒子被稱為交趾香合,就是當時的霓虹人,認為這是從現在的南越進口的。

    偶然中有著必然,追尋的目光,最終必然會落在平和。

    其實,這些作品到底是從哪裡來,都有很多跡象的。

    而著名的窯口,肯定也隱藏不住。

    比如刊於明萬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載:“瓷器出南勝者,殊勝它邑,不勝工巧,然猶可玩也。”

    清代重修的《平和縣誌》記載:“瓷器精者出南勝官寮”。

    正

    是從以上兩則記載中證實:南勝一帶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聞名遐邇。